词条 | 关于“为文艺正名”的讨论 |
释义 | 关于“为文艺正名”的讨论 当代文艺思想论争。1979年第4期《上海文艺》发表了该刊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文章认为,把文艺作为阶级斗争的一个简单的工具,就是忽略了文学艺术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因而是造成创作上公式化、概念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四人帮”的“三突出”、“从路线斗争出发”、“写与走资派的斗争”、“主题先行”等理论,都是从这个“工具论”衍化出来的。文章只承认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的口号在特定范围内是正确的,离开了前提的限制,它实际上就是以偏概全,是反对文艺从生活出发的唯心主义文艺观,是将文艺同政治划等号的取消文艺的文艺观。文章发表后,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上海文艺》就此辟专栏展开讨论。 赞成“为文艺正名”者认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论点,既不能概括文艺的本质,也不能概括文艺的功能。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一文艺本质,将存在于整个人类发展史上。而如果按照“工具论”,文艺就将和阶级斗争共存亡。在阶级社会里,文艺除担负着阶级斗争教育作用外,还具有伦理道德、情操、知识、审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山水画、风景诗、情绪舞蹈以及“共同美”等现象,也是“工具论”无法解释的。反对“为文艺正名”者认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阶级社会中文艺的本质属性,历史上凡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大都是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充当过阶级斗争的工具的。提倡“工具论”,从主导方面看,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只要同时强调文艺的特性,就不会带来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冉隆中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25-232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