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宋诗派
释义
宋诗派

近代诗歌流派。陈衍《石遗室诗话》说:“道、咸以来,何子贞绍基、祁春圃㝦藻、魏默深源、曾涤生国藩、欧阳磵东辂、郑子尹珍、莫子偲友芝诸老,始喜言宋诗。何、郑、莫皆出程春海侍郎恩泽门下,湘乡诗文字皆私淑江西,洞庭以南言声韵之学者稍改故步。”似是对这一诗派的最早表述,其后学术界论述近代宋诗派大都参照此说而各有解释。30年代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首列“宋诗”之目,仅以陈三立、陈衍、郑孝胥、胡朝梁、李宣龚等人为宋诗派中人。1964年出版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仍以宋诗派等同于“同光体”,以陈三立、陈衍为其中坚。1981出版的敏泽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说:“何绍基、郑珍、莫友芝,都是道光以后宋诗派的倡导者。”“同时稍后的曾国藩,在倡导‘桐城派’散文的同时,也曾附和并提倡宋诗运动。”“曾国藩参加后,由于他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地位,因此,他的提倡进一步扩大了宋诗运动的影响。”“宋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所谓‘同光体’。”1985年出版的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说:“近代提倡宋诗的,道光、咸丰之间就有郑珍、莫友芝、何绍基等提倡于先,同治、光绪时期更有沈曾植、陈三立、陈衍、郑孝胥等大张旗帜,号同光体,直到辛亥革命后还以遗老身份相唱和。其中陈三立实为魁首,而在理论鼓吹最力的则是陈衍。”1988年出版的任访秋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史》说:“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出现的宋诗运动,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潮和诗歌流派。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它之前,有清初宋诗派的崛起;在它之后,又有所谓‘同光体’诗歌的蔓延。实际上,作为唐诗派的一个主要对立面,宋诗运动基本上贯穿了整个清王朝的始末。只是早期宋诗派声名为唐诗派所掩,而后期宋诗派,即同光体,又已堕为古典诗歌的末流。所以,宋诗运动只有在它的中期,才显得声势最大,并取得了诗坛盟主地位。”并以程恩泽、祁㝦藻、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为其中期主要诗人。1989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近代室编著)有《何谓“宋诗运动”》一文,以为“鸦片战争前后,即大约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诗坛风气发生重大转变,出现向两个方向发展的两股潮流。一股以龚自珍首开风气,鸦片战争爆发后扩展为爱国诗潮,后来的‘诗界革命’和革命派诗歌都是在这一方向上的发展,形成近代进步诗歌潮流。另一股则由程恩泽、祁㝦藻首倡,曾国藩扩而大之,形成以宗尚宋诗为主的学古诗派,光绪至民国后的‘同光体’是这一诗派的继续,文学史上称之为‘宋诗运动’。”并把宋诗运动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程恩泽、祁㝦藻、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为代表;第二个时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第三个时期以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陈衍为代表。

赵慎修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19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4: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