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艺大众化
释义
文艺大众化

现代文学术语。要求文艺与人民大众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中国的新文学是在人民大众奋起革命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要求文艺与人民大众结合,人民大众亦要求在文艺领域占有自己的地位。“五四”时期提出的“白话文学”、“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等从本质上即反映了这一历史趋向。20年代初期以后,一些早期共产党人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在提倡革命文学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触及革命文学必须反映和代表工农、服务工农的思想。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与稍后的左联作家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性质与任务的理论,根据“五四”以来新文学和新文学作家同工农大众实际上存在着的隔绝状态,鲜明地把文艺大众化规定为革命文学的中心口号与基本方向。以左翼作家为主体,曾就大众化问题进行了4次讨论,对于作家深入工农生活、体验大众思想和情感、选取大众生活题材、运用大众语言以及表现形式通俗化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理论探讨。同时,还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发动过工农通讯员运动,组织工人兰衣剧社,创作多种群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作品等。抗战爆发后,由于战争的需要,文艺界几乎一致要求文艺要通向群众,写人民,为人民写,人民自己写,被人民所用,大众化问题进一步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中心。“旧瓶装新酒”,街头剧、朗诵诗等大众文艺得到多方面的实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文艺大众化运动的目标和实际工作不一致的矛盾依然存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大众化”首先“就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这就是要求作家经过深入工农群众生活,实现思想感情的大众化并取得生活源泉,从而创造出名副其实的大众化文艺作品。由于政治之力的帮助,在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真正形成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新的人民文艺运动,大众化文艺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民党统治区,文艺大众化受到阻碍,但仍然出现了方言文学、歌谣体诗、广场剧等新型文艺样式。文艺大众化并非仅局限于工农大众能够接受的通俗作品,有一些提高的作品,只要能够帮助人们与人民相结合,就仍然是“一种间接为群众所需要的提高”。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大众化的思想继续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项重要准则。

朱东兀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4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