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辛弃疾 |
释义 | 辛弃疾1140—1207 宋代杰出的词人。初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山东济南)人。幼年丧父,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曾受学于诗人刘瞻,与同学党怀英齐名,并称“辛党”。辛赞虽仕金朝为亳州谯县令,却心怀南宋,故“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美芹十论》)这对幼年辛弃疾爱国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绍兴二十三年(1153),14岁的辛弃疾应金朝科举,领乡荐。并于绍兴二十四年和绍兴二十七年受其祖父派遣,两次赴燕京应进士考试,借机察看北方形势。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南侵,中原人民纷纷起义。辛弃疾遂于济南附近聚集2千余人,揭竿起义,隶山东义军耿京部下,为耿京掌书记。不久,义军内有和尚义端,窃义军大印潜逃降金。辛弃疾激于义愤,追捕义端,斩首而归。因此深得耿京信任。次年正月,辛弃疾受耿京之命,奉表归宋,至建康朝见宋高宗。闰二月,义军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营。辛弃疾归至海州,乃率轻骑直驱金营,生擒张安国,押赴建康斩首,表现了非凡的勇气和胆略。辛弃疾南归,就任江阴签判。至任所,即加强兵备防守之事,上疏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又上《议练民兵守淮疏》。“隆兴和议”之后,辛弃疾满腔悲愤,于乾道元年(1165)上《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批判投降派论调,陈述治国图强方略,表现了收复中原的完整的战略思想。但意见未被采纳。后任建康府通判,迁司农主簿。复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力陈收复之计。仍未得用。在乾道八年至淳熙八年(1181)间,辛弃疾历知滁州,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湖北转运副使,湖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在江西、湖南任上,曾先后镇压过茶民起义和湖湘农民暴动。但所至亦多有善政。如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兴建学校,举办荒政,赈济灾民等,亦深得人民爱戴。所创置的湖南“飞虎军”,亦颇著声威。但因此亦受到投降派的攻击,遂于淳熙八年十一月,被台臣弹劾而落职。而此时辛弃疾的带湖新居落成,遂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从此,家居上饶,长达10年之久。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春天,始起为福建提点刑狱。次年,除太府少卿,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但不久又被谏官论列而落职。于是,复归上饶家居。因遭火灾,乃于期思卜筑,遂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迁居铅山期思瓜山之下。至嘉泰三年(1203)夏,复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加宝谟阁待制,差知镇江。这里地处抗金前沿,辛弃疾到任后,即预筹收复中原之计,造红衲(军服)万领,募土丁万人,准备投衅渡江迎敌。不料很快又被改知隆兴府,到任不及一月,又被言官论列而奉祠。辛弃疾复归铅山家居。至此,辛弃疾已备受挫折,愤懑而又失望,且年事已高,故此后朝廷虽有差遣,均一再辞免。开禧三年(1207)八月,染疾于铅山,延至九月初十,衔恨以终,享年68岁。卒后68年,由于谢枋得向朝廷请求,辛弃疾才得追赠少师,谥忠敏。 据记载,辛弃疾体貌奇特,“体硕而胖,目光有棱,背胛有负,肃然其容,毅然其色,红颊青眼。迄至晚年,精神犹壮健如虎”,“而又才兼文武,调度高放。精察明快,智略无前;谋猷经远,任重有余”。“然而谗摈销沮,南归四十余年间,强半皆废弃不为时用,用亦不得尽其才。遂乃自诡林泉,借歌词为陶写之具,而世亦竟以词人称焉”(邓广铭《辛稼轩先生年谱》综述诸史之语)。 辛弃疾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题材内容十分丰富。首先,他用词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自己一生志在收复中原的坚定立场和豪迈炽热的思想感情。其名篇有〔满江红〕 (汉水东流)、〔木兰花慢〕 (汉中开汉业)、〔水龙吟〕 (渡江天马南来)、〔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这类词多慷慨激越,充满了正义的呼号和“马革裹尸”的英雄之气。当他在投降派的重压下屡受挫折,有志难展时,他激愤,苦闷,有时厉声痛斥“夷甫诸人”,有时又泣不成声,一筹莫展。于是写下了名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贺新郎〕(绿树听鹈鴂)、〔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这类词往往感情悲壮苍凉,沉郁幽愤,更有感人力量。当他被迫退居上饶、铅山,他一方面用词抒发内心的苦闷,同时也写了大量的“闲适”之作,表现了对污浊官场的憎恶和无可奈何的退隐情绪,从而构成了辛词的另一番面貌。此类名篇如〔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不向长安路上行)、〔沁园春〕(三径初成)等。他的“闲适”词数量很大,其中包括了10余首反映农村生活、风光的词。他以恬静朴素的语言,纯真的感情,细微的体验,描绘农村生活画面,表现了对农村大自然的热爱和与农民的亲密关系。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石壁虚云积渐高)等。在宋代词坛上,这是继苏轼农村词之后的又一束鲜花,是我国词坛瑰宝。辛弃疾也写了少量爱情词、闺怨词,但这不是辛词的主调。此外,他也有消极颓废的作品,就更不是辛词的主调了。 辛词的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具有典型的阳刚之美。辛弃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一步发展了苏轼的雄旷词风,形成了典型的豪放风格。诚如宋代刘克庄所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銁,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辛稼轩集序》)这是辛词艺术风格的主流。同时,辛词又具有阴柔美的一面,故刘克庄又说:“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同上)后来的许谦也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主,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词苑丛谈》引)由此可见辛词风格的多样性。至于辛词的善于创造形象、意境,善于运用浪漫手法表达其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语言等,在我国词坛上也是很突出的。 辛词的内容和风格对当时和以后的词坛影响极大,同时的陈亮、杨炎正、刘过,后来的刘克庄、刘辰翁,金词作家元好问,直至清代的陈维崧等,都从辛词中吸取了营养。举世词坛论“豪放派”词风者,莫不以辛词为宗主。 辛词现存629首。较早编刊结集者,是淳熙十五年(1188)范开编刊的《稼轩词甲集》。其后版本颇多,较著者是宋刊4卷本《稼轩词》和12卷本《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集诸本大成,编为《稼轩词编年笺注》。 辛弃疾的诗今存130余首,内容大致亦如其词,多抒情言志之作。其诗无门户依傍,而能卓然自立,虽上不及苏、黄、陆、杨,亦不失为宋诗中的佳品。其文今存仅17篇,多为奏疏,最杰出者是《美芹十论》与《九议》。其议论英伟磊落,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其诗文由邓广铭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邱鸣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082-308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