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界革命
释义
文界革命

近代散文改革运动。从鸦片战争(1840)前后起,龚自珍、魏源、包世臣以至冯桂芬等,开始写经世致用之文,从而揭开了近代散文变革的序幕。至1874年王韬在香港办《循环日报》,撰写政论,宣传变法。并于9年后提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使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谓之佳文”(《<弢园文录外编>自序》)。散文的变革前进了一步,出现了报章体文。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以流利畅达的文笔,呼吁变法维新。继之而起的《湘报》、《知新报》、《国闻报》等,亦发表宣传变法自强的文章。报章体文进一步发展。但如谭嗣同说:“而遇乡党拘墟之士,辄谓报章体裁,古无所有,时时以文例绳之。”(《致汪穰卿书》)两种文艺思想的斗争非常激烈。报章体文兴起后,文风开始转变。《中国各报存佚表》说:“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汪洋恣肆,畅所欲言,所谓宗派家法,无复问者。”梁启超的“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严复语),是散文变革的中坚人物。

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办《清议报》,写《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和《饮冰室自由书》等,以“精锐之笔,说微妙之理”,开拓了“文章之新体”,散文的改革又进一步。他在《夏威夷游记》中,称赞日人德富苏峰的文章,说“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就包含着以欧美及日本散文为榜样,改革中国散文的内容。同时提出“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的口号。从而文界革命正式兴起,并因此得名。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期“绍介新书”栏目,批评严复的《原富》,“其文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并再次疾呼:“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正比例”。而“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指出我国散文的改革,应以外国为师,用浅近通俗的文辞,传播文明,启迪民智。严复不同意梁氏的看法。他说:“若徒为近俗之辞,以便市井乡僻之不学,此于文界,乃所谓凌迟,非革命也。”(《与梁任公论所译<原富>书》)在梁、严论辩中,黄遵宪说:“公以为文界无革命。弟以为无革命而有维新。”(《致严复》)采取了折衷的态度。梁启超坚持他的观点,进一步摆脱了魏晋文的矜持束缚,锐意吸取德富苏峰文笔的特色,写出许多辞笔锐达,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的情感充沛的文章,称为“新文体”,为后来散文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牛仰山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3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