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学艺术的春天
释义
文学艺术的春天

当代文学评论集。何其芳著。作家出版社1964年4月初版。收作者18篇文章。其中17篇写于1958年至1962年。有《序》。主要内容包括5个方面:一、阐述对典型问题的看法。在《论阿Q》(初载1956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中,他深入剖析了阿Q典型性格的复杂性,指出典型人物的突出性格可以在不同阶级人物身上见到这一事实,批评了典型性就等于阶级性的庸俗社会学观点。他认为,一个虚构的人物,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为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成为人们愿意仿效或者不愿意仿效的榜样,这是作品中的人物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成功的标志。这一观点后来被人称为“共名说”。此文引起较大规模的讨论。二、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探讨。在《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争论》(初载《文学评论》1959年第1期)等文中,他回顾10年间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探讨与争论,围绕新诗民族化、群众化问题,阐述了现代格律诗理论。三、关于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原则、方法的见解。在《文学史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初载《光明日报》1959年7月26日,8月2日,9日)等文中,他指出总结中国文学史规律的要求和方法,批评把一部文学史说成是“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斗争”史这一错误观点和简单化分析方法。他否定只有民间文学才是中国文学主流的片面观点,认为民间文学和进步文学都是主流。他还论述了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标准。在《正确对待遗产,创造新时代的文学》(初载《文学评论》1960年第4期)等文中,他论述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同经济基础的复杂关系,强调文学的相对独立性,进而论述批判继承古代文学遗产的目的、原则和方法。四、对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的评论。在《<青春之歌>不可否定》(初载《中国青年》1959年第5期)一文中,他从《青春之歌》的创作实际出发,分析其成就与不足,并针对当时文学批评中出现的苛刻的主观主义批评方法,强调批评应实事求是,应重视文学的自身特点,反对狭隘理解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托尔斯泰的作品仍然活着》(初载《文艺报》1960年第23期)一文以他独特的艺术感受分析了托尔斯泰作品的艺术成就与消极成份。五、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述。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指南》(初载《文学评论》1961年第3期)与《战斗胜利的二十年》(初载《文学评论》1962年第3期)中,他论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与马、恩文艺思想的关系,并在总结中国革命文学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中,就文学服务对象、创作方法、特殊规律等问题阐述了看法。这本集子比较集中地代表了作者的理论建树与智慧,是对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影响很大。

黄裳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08-110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