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牡丹亭
释义
牡丹亭

明代传奇剧本。一名《还魂记》,又名《牡丹亭还魂记》。《曲品》著录。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玉茗堂四梦》中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

剧本写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丽娘,刚满16岁,老夫妇视为掌上明珠,聘请老学究陈最良做塾师。丽娘受到《诗经·关雎》这首爱情诗的启发,在侍女春香的怂恿和陪伴下,私去后花园游玩。恰值暮春3月,阳光明媚,姹紫嫣红,唤醒了丽娘被禁锢的青春。撩人春色,使她昏眩欲睡,即回闺房小憩。梦中,遇到手持柳枝的青年才子,于是两人在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欢会。梦醒后,丽娘神思恍惚,次日再至花园寻梦,不见梦境里的情人,便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自画一幅小像,并题诗一首,托春香藏在太湖石底。不久,就抑郁而死。因金人南侵,朝廷升杜宝为安抚使,急赴扬州坐镇。家人遵照丽娘的遗愿,将她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下,造了一座梅花观,请来石道姑为她守灵。3年后,有岭南书生柳梦梅,进京应试,途经南安,养病梅花观。他在园内拾到丽娘的自画像,携归房中悬挂,艳羡不已,觉似曾相识。当夜丽娘鬼魂来与柳生幽会。梦梅按丽娘所说,得到石道姑的帮助,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为怕人发觉,两人同往京城临安,途中与避难的母亲及春香相遇。梦梅应试后,受丽娘委托,带着她的自画小影,去向杜宝报告还魂喜讯,却被杜当作盗墓贼捉住。正当吊起拷打之时,传来柳生高中状元的消息,这才将他释放,但仍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女婿。后经杜丽娘的面驾争辩,由皇帝作主,合家得以团聚。

此剧写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见何大抡编纂的《燕居笔记》卷9,晁瑮《宝文堂书目》著录,题为《杜丽娘记》)。小说中有关杜丽娘的故事情节,已初具规模,并描绘得比较细致,都被《牡丹亭》的《惊梦》、《寻梦》、《写真》、《闹殇》、《幽媾》等出所吸收。清凌廷堪《论曲绝句三十二首》,其第10首自注云:“元《青衫泪》朝门敕配,《金钱记》吊拷韩翃,皆汤临川之粉本也。”(《校礼堂诗集》卷2)说明剧中还有些情节,直接受到元杂剧的影响。但汤显祖并没有为前人的作品所限制,而是在此基础上经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并紧密结合明代的社会现实,传达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牡丹亭》成为继《西厢记》之后的又一部爱情剧的杰作。

全剧一共55出,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表达他们争取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当时以李贽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向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程朱理学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汤显祖坚决地和他们站在一起,自觉地以戏剧艺术作为武器,与程朱理学所鼓吹的“存天理,去人欲”的谬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里所强调的“情”,就是人们的真正感情,也即是剧中所着力渲染和热情歌颂的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它具有出生入死、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同体现封建道德观念的“理”格格不入,水火不容。杜丽娘和杜宝、陈最良等封建正统势力的尖锐冲突,正是“情”与“理”矛盾斗争的表现。汤显祖将这种斗争贯穿于全剧的始终,他满怀激情地赞美“情”,肯定“情”,无疑是对推残、扼杀青年的封建礼教的否定和批判。因为《牡丹亭》以其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表现了反对理学的进步的时代思潮,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所以它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是以往任何一部爱情题材的剧作都无法企及的。

《牡丹亭》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于其塑造了杜丽娘这位妇女的光辉形象。她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就受到封建家庭的教养,但不愿恪守闺范,充当“三从四德”的温驯奴隶。她憎恶令人窒息的周围环境,而“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热烈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因此,杜丽娘勇敢地冲破了森严的封建礼教的樊篱,大自然的春天唤醒她的青春活力。作家通过由梦生情、感梦而亡、死而复生的奇异情节,以缠绵细腻、热情奔放的笔触,揭示了杜丽娘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她对理想爱情“一灵咬住”(王思任《牡丹亭序》)就执著追求的顽强精神,使她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她的性格发展和形成,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与爱情破坏者之间的直接冲突,而是杜宝等封建卫道者所构成的黑暗王国与她强烈要求个性自由的矛盾,这样在杜丽娘的叛逆性格里,就闪烁着个性解放的光彩。《牡丹亭》构思新颖,别具一格。它突破了旧戏曲小说一见钟情、互通殷情和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模式。而是驰骋大胆的想象,用非人间的手段,使主人公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挣脱现实生活锁链的束缚,在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中如愿以偿,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精神。剧本的语言既采元杂剧的本色,又溶入六朝辞赋的典雅绮丽,唐诗宋词的婉约蕴藉,所以自然真切,优美动人。汤显祖同时代的戏曲理论家吕天成竭力推崇《牡丹亭》说:“杜丽娘事果奇。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曲品》)

任何伟大的作家都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追求和讴歌的“至情”,带有神秘的幻想色彩,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最终结合,也没有越出封建婚姻的范围,有着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全剧关目冗长枝蔓,语言过于典雅深奥,有时又失之于庸俗。这些都是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通病,无损于这部剧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牡丹亭》问世不久,便风行一时,“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尤其是引起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共呜,娄江俞二娘,因读《牡丹亭》断肠而死,汤显祖曾写诗哀悼她。相传杭州女演员商小玲,擅长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由于不能同自己的意中人结合而忧郁成病,一日演《寻梦》一折,竟扑地而亡。扬州女子金凤钿,酷爱《牡丹亭》成癖,临死遗言要用它来殉葬。后来曹雪芹在《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林黛玉被《牡丹亭》的曲词所陶醉,竟“心动神摇”,“如醉如痴”。一些年轻妇女在读《牡丹亭》时,还将自己的心得批注在眉端,清代刊行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就是吴舒凫的3位妻妾陈同、谈则、钱宜合评的。《牡丹亭》以其深刻的思想,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昆曲舞台上盛行的《学堂》(即《春香闹学》)、《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等出,已经成为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瑰宝。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牡丹亭》不仅被陆续翻译成日、德、法、英、俄等文字,介绍给外国读者,而它的全本或折子戏的演出,亦远涉重洋,蜚声海外。

《牡丹亭》在戏曲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对当时或后世的戏曲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代就有沈璟、臧懋循、硕园、冯梦龙、徐肃颖诸家的改编删定本,沈改本名《同梦记》(已佚),冯改本名《风流梦》(今存),徐改本称《丹青记》(已佚)。这些改本都有损于原作,汤显祖对沈璟的改本极为不满。后来的阮大铖、吴炳等,又在情节的新奇和曲词的绮丽上刻意摹仿,某些评论家称之为“玉茗堂派”。这些人并未得汤氏剧作的精髓,“自谓学玉茗堂,其实全未窥见毫发”(清叶堂《纳书楹曲谱》续集对《燕子笺》的评语)。只有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才真正从思想上、艺术上继承了《牡丹亭》的精神。

《牡丹亭》的明清刻本,多达20几种,为明代传奇刊本之最,其中以清晖阁、怀堂德、“三妇合评”本最著名,《六十种曲》本流行最广。《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泰昌间刻朱墨套印本影印,卷首有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清远道人的题词,茅元仪的序,茅暎之题记以及凡例。1962年11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汤显祖集》(钱南扬、徐朔方编校),收入了此剧的整理本。还有徐朔方、杨笑梅的校注本《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出版)。

吴书荫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972-297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