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曾灿 |
释义 | 曾灿1626—1689 清代诗人。初名传灿,字青藜,号止山。宁都(今属江西)人。明给事中曾应遴之子。隆武间,应遴请于朝,遣曾灿往汀赣间招抚兵众数万人抗清,结果战败,曾灿遂剃发出家云游,后归山中自耕以养祖母及母。晚年心境极为悲愤,性益褊急,经常使酒骂座。曾灿与易堂诸子有生死之交,以诗文名世。曾灿少时作品多写艳情,入清以后,诗作内容大变,多描写战乱,表现抗清意识。如《羊城歌》写清军入羊城后的残暴:“可怜妻子属他人,更苦无钱属一身。田园圈去作王庄,华屋一朝成灰尘。”“征符忽下王师祖,老幼壮丁为役夫。鞭挞骨肉血满野,楼舡高会吹笙竽。”此后诗作虽然主要写登临与酬唱赠答,但基本围绕着怀念故国的主题。如《旅居》:“老马仅存还恋主,敝貂独在敢言贫?”《秋旅感怀兼柬易堂诸子》:“年年刀尺空相忆,肠断人间砧杵声。”钱谦益在序文中评论说:“青藜之诗,其思则黍离麦秀也,其志则天问卜居也。”晚年一些流于颓唐的诗失去了先前的锐气。曾灿诗风随其一生不同时期而有所变化,早年“工美多艳,及遭世变,诗日趋于老朴”(陈田《明诗纪事》引《魏叔子集》),更多地表现为苍老沉痛的特色。著有《六松堂诗文集》14卷。 徐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855-585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