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有鬼无害”论
释义
“有鬼无害”论

当代文艺思潮。从50年代初开始,关于“鬼戏”能否上演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1956年7月,北京、上海等地就展开过关于“鬼戏”和《四郎探母》的讨论。1957年5月10日,文化部发出开禁京剧《探阴山》等剧目的通知。《剧本》月刊于1961年第7、8期,发表孟超创作的昆曲《李慧娘》,该剧是以著名古典戏曲《红梅记》为蓝本改编而成的,它揭露了南宋末年奸臣贾似道的荒淫残暴,歌颂了被贾杀死的李慧娘化为厉鬼复仇的斗争精神。剧作发表演出后,廖沫沙以繁星的笔名在1961年8月31日《北京晚报》上发表《有鬼无害论》一文,肯定此剧。廖文指出,出现鬼神的文艺作品是否宣扬迷信,要看作品是教人屈服于压迫还是鼓舞人们反抗压迫,这就是“有鬼无害”观点的由来。

1963年3月开始,《文艺报》、《解放日报》、《北京文艺》、《文汇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对廖文进行批判,后来又扩展到对剧本《李慧娘》的批判,开始大批“鬼戏”。江青直接插手这场批判,并亲自组织批判文章。康生在《李慧娘》创作前曾予支持,演出后又大加赞赏,但在1964年夏举行京剧现代戏会演闭幕式上,摇身一变,把《李慧娘》定为“坏戏”典型,号召大家批判,说孟超、廖沫沙等是借“厉鬼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1964年8月,柯庆施在《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大演‘死人’、鬼戏”作了严厉的指责。1965年2月18日,《北京日报》发表繁星(廖沫沙)的自我检查《我的<有鬼无害论>是错误的》。同年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齐向群文章《重评孟超新编<李慧娘>》,并加“编者按”,认为《李慧娘》“是一株反党反社会主义大毒草”。“文化大革命”中,孟超被迫害致死。1979年,《李慧娘》得以平反,重新公演。

冉隆中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86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3: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