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青年 |
释义 | 新青年 现代文化期刊。月刊、季刊、不定期刊。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发行。1916年2月出至第1卷第6号休刊。同年9月1日复刊,期次从第2卷第1号起,同时改刊名为《新青年》。1917年迁到北京,同年8月出至第3卷第6号休刊。1918年1月复刊,期次从第4卷第1号起。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沈尹默、李大钊、鲁迅、吴虞、高一涵等参与了编辑工作。1920年夏迁回上海,期次自9月第8卷第1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出至第9卷第6期休刊。1923年6月迁广州出版,改为季刊,卷期另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刊物。1924年12月出至第4期休刊。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1926年7月25日出至第5期后终刊。前后共出版63期。 刊物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1917年起,该刊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重要文章,还发表了胡适最早的一批白话诗作,揭开了新文学运动的序幕。1918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标志。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等一系列以反封建道德为主题的小说,并与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人就白话诗问题进行探索,创作了一批早期白话诗作。刊物同时注意吸收外国优秀文学遗产,先后译载了屠格涅夫、王尔德、莫泊桑、契诃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6月第4卷第6号专门刊出了“易卜生专号”,胡适、罗家伦等对易氏戏剧作了专门介绍。此外,在戏剧理论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文学部分的撰稿人还有沈雁冰、俞平伯、沈性仁、曹靖华、孙伏园等。 徐锦钧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4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