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新时期文学危机”论
释义
“新时期文学危机”论

当代文艺思想论争。1986年9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在北京召开了“新时期10年文学讨论会”。会上,刘晓波提出了“新时期文学危机”论。同年10月3日,《深圳青年报》将刘的发言整理稿以《危机!新时期文学面临危机》为题发表。

刘晓波从纵、横两方面说明“新时期文学存有危机,不是五四文学的继续,而是古典文学拙劣的翻版”。从纵的方面,他认为“新时期文学以‘寻根’文学为代表表现出一种向后看的意识”,即“新时期文学由对五十年代的怀恋到对建国初期的肯定再到对民主革命的向往,渐渐地走向对知青生活和劳改生活的重新肯定,最后达到了对传统古典文化的顶礼和回归趋势”;从横的方面,他认为“大多数作家作品受理性束缚太甚,呈现出艺术想象力的贫弱,缺乏发自生命本体冲动的艺术创造力”。而“西方文化……越进入现代,感性越不受理性束缚”,“西方文学在大的层次上已进入对人的本体世界的开掘和体验,开掘本体世界那种混乱性、模糊性,开掘荒诞感”。他认为造成新时期文学“危机”的“原因”,“有些不仅是民族性的问题,我甚至感到是与人种不无关系的,因此,走出危机之路是十分的艰巨”;要“走出危机”,就必须“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必须象“西方文化”那样,把“感性、非理性、本能、肉”(“肉有两种含义,一是性、一是金钱”)“强调到极点”。

文论界就刘晓波的“危机”论展开了争鸣。反对的文章认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从表面上看确实存在所谓“向后退”的问题。但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寻根文学”这种变化轨迹,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反思的重心,从政治领域转向了文化领域,作家们在试图重新认识我们的民族和历史,重新铸造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向后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许多文章还对刘提出的张扬“非理性、本能、肉”等问题作了批评,认为刘把一切人间的罪恶归于理性是没有根据因而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赞成的文章则认为,新时期文学的确存在“向后退”的问题,作家头脑中也存在着复杂而矛盾的“向后看的倒退意识”,并且认为这种思想倾向和创作路子不足取。要使文学现代化,必须进行观念更新,要冲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放眼更广阔、更复杂的世界。一些赞成刘的观点的人,同时对刘关于文学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的论述表示不赞同,有的还反对刘的某些结论和所开列的药方。

冉隆中,张国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44-604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3: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