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新蜀报·蜀道
释义
新蜀报·蜀道

现代报纸副刊。重庆《新蜀报》副刊。不定期刊。1940年初创刊。姚蓬子主编,1943年6月后由何剑薰主编。1944年5月停刊。同年8月复刊,刊期另起,1945年4月再次停刊。1945年6月二度复刊,刊期又另起。终刊时间未详。前后约刊出1500余期。

《新蜀报·蜀道》历时数载,其内容随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主编的更易也多次转换,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自创刊至1942年6月,是最为繁荣兴盛时期。很多进步文化工作者为之撰稿。在“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廿五周年特刊”、“伍蠡甫先生画展特刊”、“中华剧艺社特刊”、“蜀道本报二十周年纪念专刊”等特辑上,曾发表了郭沫若、茅盾、陈子展、谢冰心、马宗融等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的纪念词文。茅盾发表于“二十周年纪念专刊”上的《现实主义文学道路》一文指出:“五四”以来,新文学经过了曲折的道路,受到了各种文艺思想的影响,但实践证明只有现实主义文学道路才是正确的路向。这一时期先后刊出有文艺理论、文学创作、译作、书刊介绍、剧影评论以及美术批评等内容。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充满朝气,在大后方文化界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自1942年7月起,刊物先是出现卜少夫《〈野玫瑰〉自辩》一文,辑录了陈铨等人为该剧声辩的言论。接着又发生754期大部分版面“开天窗”之事,副刊内容竟遭查禁。从此副刊内容急剧变化,进步文艺界的文稿锐减。大量充斥版面的是一般性社会描述的短篇小说和“闲谈”的散文,还刊载了一些英、美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作。自1944年8月复刊后,一度较活跃,臧克家、王亚平、任钧等成为诗歌的主要撰稿者,丰子恺为之题写刊名并作了刊头图案。副刊内容以诗歌、散文为主。反映人民的生活疾苦,要求政治民主也是创作的主题。仅出80余期即停刊。自1945年6月第二次复刊后,内容与以前大相径庭。杂文时评公开为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辩护,随后文学方面的内容,也从反映一般社会问题的新文学作品逐渐变为旧文学的园地。《蜀道》副刊内容的反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40年代国统区进步文化界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刊物的基本作者队伍也多次变化,主要撰稿人先后还有梅林、李嘉、张十方、潘孑农、老向、老舍、华林、臧云远、枯芭、江天尉、芝楠、萧蔓若、廖忠管、苏金伞等。

王宗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7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