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其芳 |
释义 | 何其芳1921—1977 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出身于封建家庭。幼年曾在私塾读书,12岁开始对文学产生兴趣。初中期间,阅读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1929年秋,考入上海公学预科。此间,他迷上新诗,以笔名发表过诗作。1931年至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课余致力于诗歌和散文创作,诗文编入《汉园集》、《画梦录》、《刻意集》和《预言》。他早期作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了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艺术上追求中西融合,成就突出,产生了较大影响。《画梦录》获1936年《大公报》文艺奖金。 1935年北大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任教,广泛地接触了生活,思想有了进步,认识了社会的黑暗。他以诗歌和散文为武器参加现实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家乡,任教于万县师范,创办《川东文艺》。1938年到成都任教,创办《工作》杂志。此间发表的作品洋溢着深厚的爱国热情。 1938年9月,何其芳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教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他随贺龙部队去晋西北与冀中生活和工作。1939年4月返回延安,任鲁艺文学系主任。他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歌唱新生活的主题与朴实明快的艺术风格,构成了他这一时期的创作风貌。作品分别收入诗集《夜歌》和散文集《星火集》。1942年至1947年,他先后两次到重庆工作,曾任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长、《新华日报》社长等职。此间,他写了许多战斗性篇章,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统一战线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星火集续编》、《关于现实主义》是这一时期文章的选集。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央工委工作,1947年回延安任朱德秘书。 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创作了著名诗篇《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他历任中央马列学院教员,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党委委员、学部委员。从1953年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领导小组组长、副所长、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及《人民文学》和《文艺报》编委等职。这个时期,他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工作,有不少研究成果和重要建树。特别是在现代格律诗、典型、《红楼梦》研究等方面,他独立思考,直抒己见,对造成良好的学术风气、促进文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此间,他也写过一些带有明显时代局限性的文章。这类文章基本上是遵命而作的。他长期从事文学研究组织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时期的论著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论<红楼梦>》、《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诗歌欣赏》、《文学艺术的春天》。粉碎“四人帮”之后,何其芳写了不少批判“四人帮”,歌颂党和人民的诗歌。6卷本《何其芳文集》收录了何其芳的主要著述。 黄裳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014-301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