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后七子
释义
后七子

明代诗文流派。后七子是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及徐中行7人。为了和李梦阳、何景明等7人相区别,世称其为“后七子”。后七子在嘉靖、隆庆年间继续倡言复古,声势更为浩大。嘉靖皇帝开始当权,有些中兴气象,革除武宗时一些弊政、抑制了宦官势力。但是,随着他、笃信道教任用严嵩、久居深宫、沉湎声色之后,阶级矛盾亦日益加剧,内忧外患此起彼伏。一些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力图有所改革。而“后七子”中许多人正是这样有识之士,他们在政治上力图改革,而在诗文上也反对疲软现象,再次提倡秦汉古文和盛唐精神。

后七子的理论核心仍是沿袭前七子。在他们看来,“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王世贞《艺苑卮言》卷3)这就否定了汉以后的全部文章。并且认为古文已有成法,今人作文只要“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他们提出:“盛唐之于诗也,其气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无迹,故日盛唐其则也”(王世贞《徐汝思诗集序》)。他们认为:“建安之作,率多平仄稳帖,此声律之惭。而后流于六朝,千变万化,至盛唐极矣。 ”(谢榛《四溟诗活》)极力颂扬盛唐诗歌。

后七子左右文坛的时间比前七子要长,他们之间文主张也有不少差异,并有所变化和发展。开始,“李攀龙、王世贞辈结诗社,(谢)榛为长,攀龙次之”。谢榛虽也主张模拟盛唐,但其取径较宽,认为“历观十四家之作,咸可为法”,“不心塑谪仙而画少陵也”。待到李攀龙声名大盛,更把复古理论推向极端,“谓文自两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传》)李攀龙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20年之久,“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王世贞传》)。

还有所谓“前五子”、“后五子”、“续五子”、“末五子”等名目,影响更为深广。就在这声势大甚的发展过程中,王世贞也渐渐觉察到复古运动中某些流弊,认识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宋诗选序》),有取于宋元诗。并且,在品评他人诗歌时,也常用直写性灵为其赞词。当后七子的首领看到自身理论的片面性时,其声势浩大的复古运动也就开始滋长了瓦解的内在因素。

后来,再加上公安派、竟陵派的反对,“后七子”的诗文理论已不能左右文坛。但是,他们“墨守唐音”的部分看法仍为许多人所接受。明末陈子龙称七子“其功不可掩,其宗尚不可非”(《仿佛楼诗稿序》)清初诗家如李因笃、朱彝尊、屈大均、毛奇龄的手眼多承七子,即顾炎武、吴伟业也受其影响。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论诗亦与七子有同调之处(参见钱钟书《谈艺录》)。

冯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114-211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9: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