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逼上梁山》和新编传统戏剧潮流 |
释义 | 《逼上梁山》和新编传统戏剧潮流 现代文学现象。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出现了一股新编传统戏剧潮流。由于缺乏人力和经验,最初的新编历史剧数量少,影响小。1943年9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大众艺术研究社集体创作,杨绍萱、齐燕铭执笔的《逼上梁山》一剧完成,翌年1月在延安上演。毛泽东观看演出后,写信给编导者,称赞该剧“恢复了历史的面目”,成为“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1945年1月,延安平剧研究院集体创作,任桂林、魏晨旭、李伦执笔写出《三打祝家庄》一剧,毛泽东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剧创造成功,巩固了平剧革命的道路”。嗣后,新编历史剧在陕甘宁、晋察冀、山东、华中等革命根据地蔚然成风。先后涌现出马少波的《闯王进京》,邓拓、梁斌等的《李自成》,阿英的《李闯王》,吴天石、夏征农等的《甲申记》,李一氓的《九宫山》等一批据郭沫若史论《甲申三百年祭》观点新编的传统戏剧。又出现了陈德明的《廉颇蔺相如》,陈其通的《黄巢》,周文、王修的《千古恨》,墨遗萍的《正气图》等一批题材各异的新编传统戏剧。这一创作热潮,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后期。在这一潮流中,剧作家们遵循“为战争、生产及教育服务”的剧运总方针,在“推陈出新”、借古鉴今、古为今用方面作出了努力。他们特别注意继承并改革民族的、地方的传统戏剧形式,其中主要是平剧,其它还有秦腔、山西梆子、蒲戏、高调剧、牛皮影子等。有的剧种还吸收了话剧以及其它艺术的长处,从而丰富了新编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法。 顾智敏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8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