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子夜1
释义
子夜1

现代长篇小说。茅盾著。1930年夏秋之交茅盾患神经衰弱,目疾、胃病,无法写作,有余暇同些同乡故旧闲谈,那些人有企业家、银行家、公务员、商人,也有交易所的投机者。从他们了解到当时许多社会现象;他还从朋友那里得知南方各省农村革命斗争情况。这样,他便萌生“写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的交响曲的小说的想法”,那时正在进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这对他确定《子夜》的写作意图很有影响。他“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以上引文均见《〈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茅盾最初设想,拟将作品分为城市和农村两部分,都市计划写一部三部曲,并写出初步的提纲,即《棉

纱》、《证券》、《标金》,提纲拟出后,因生活条件限制等原因,只好搁笔。后来他进一步研究中国的经济状况。了解到在欧洲经济恐慌影响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如丝厂等濒临于破产。这样,他决定以丝厂作为《子夜》中

的主要工厂。于是他再次参观丝厂,随后,他重新构思一个提要和简单的提纲。当提笔要根据分章大纲写成小说时,他又感到规模太大,便再次缩小计划,按照新的分章提纲重新撰写。小说开始作于1931年10月,其间中断约8个多月,至1932年10月完稿。1933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印行出版,此后多次再版。现收入《茅盾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子夜》最初题名为《夕阳》、《燎原》、《野火》,后来决定用《夕阳》作题名,署名逃墨馆主,第1章以《夕阳》为题发表于1932年1月号《小说月报》,该刊刚刚印完即在商务印书馆全部毁于“一二八”炮火中。第2、4章以《大山上》及《骚动》为题发表于《文学月报》1932年创刊号、第二期。

《子夜》故事背景在1930年夏天5月至6月的上海,丝厂老板吴荪甫认为丝业发展与民族工业前途关系极大,坚持把自己经营的厂办下去,还收买几家丝厂,同时又联络几个民族工业家计划大办实业,成立益中信托公司。为了求得金融上周转灵活,他钻进公债市场,与官僚买办阶级的赵伯韬合伙做公债生意。然而赵伯韬却在背地里操纵他的企业,又在公债市场箝制他。由于赵伯韬经济封锁,加上国内军阀混战频繁,工厂生产过剩,农村凋蔽。这样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宏愿,终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政治、经济的压迫与剥削下破产了。吴荪甫为了摆脱困境,挽救自己、于是加紧剥削压迫工人阶级,这就引起了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罢工浪潮高涨,吴荪甫除了使用收买工贼、利用流氓等阴险手段对付工人以外,还勾结国民党政府的警察、包探,以武装镇压工人罢工。吴荪甫不但同工人阶级存在着尖锐对立,而且也同农民阶级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希望在家乡双桥镇建立“双桥王国”,可是革命风暴冲破他的美梦,他便勾结国民党省政府保安队镇压农民运动。然而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作者从侧面反映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武装斗争的燎原之势。作品以吴荪甫为主线,表现着中国30年代初期的各种社会矛盾,指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暗示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以工人、农民为主力,坚持农村武装斗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作品在各种矛盾交叉中细致、深入地表现了人物的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主人公吴荪甫,在发展民族工业的问题上既雄心勃勃又十分软弱,在同买办阶级关系上既刚愎又畏惧,在对待工农革命运动上,既狠辣又惶遽;在处理家庭日常生活上,既专横而又沮丧。另一人物屠维岳的形象,尽管“倔强、阴沉、胆子忒大”、终于淹没在汹涌澎湃的工人运动之中。表现中国社会现象,小说以吴荪甫在城市经营的“事业”由盛而衰为轴心,联系企业活动、交易所,工人运动等方面,组成浑然一体而又各自独立的艺术布局;小说的环境描写有时代的、地方的特色;语言雄健而又精细。

《子夜》问世后即轰动当时文坛,鲁迅、瞿秋白、朱自清等都予充分肯定,冯雪峰著文指出《子夜》是接引到普洛革命文学上来的“里程碑”之一。《子夜》出版后,共用英、法、日本、捷克、印尼、朝鲜、越南、匈牙利、保加利亚、蒙古、波兰等10多种文字翻译过。

庄钟庆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50-45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