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姚门四杰
释义
姚门四杰

近代桐城派四作家之誉称。桐城派奠基者之一姚鼐在近代的四大传人,初指刘开、方东树、管同和梅曾亮。语出姚莹《<感怀杂诗>小序》,序谓刘开等四人“皆惜翁(姚鼐有室名“惜抱轩”,故人称“惜抱先生”)高足,可称四杰”。刘开14岁以书谒姚鼐,姚鼐授以文法,勉励他努力学习,在古文写作上就显露出才华。嗣后,姚鼐写信给刘开说:“吾乡古文一脉,庶不致断足矣。”于是,刘开成了桐城派姚鼐的继承者。方东树22岁后,入姚鼐主讲的钟山书院,接受古文“义法”的教育,也成了姚鼐的门生。嘉庆初,管同和梅曾亮同时就读于钟山书院,从而亦列身于姚鼐的门墙之下。姚鼐对管同的评价是:“若以才气论,此时殆未有出其右者。”更鼓励他“须立志跨越老夫,乃为豪杰”。梅曾亮在钟山书院接受姚鼐的教诲,听从管同的劝导,开始由骈文改学古文。

刘开虽有文传世,可惜早逝。后来曾国藩和王先谦论述姚鼐以后桐城派的传人,将刘开易为姚莹。姚莹是姚鼐的侄孙,他22岁赴安庆参加乡试时,住在姚鼐主讲的敬敷书院,亲聆从祖谈“学问文章之事,始得其要,归而为之益力”(《姚莹年谱》)。因此,曾、王称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和姚莹为“姚门四弟子”。后人称“姚门四杰”或“姚门四弟子”,大多沿用此说。

“姚门四杰”中的方东树和姚莹,本为同乡,青少年时代就结为“文章道义之交”。管同对方东树在学问文章上的造诣很佩服,认为他所交往的文人中,“桐城方君植之为之冠”。姚莹又很尊敬管同,曾请管同修改他的《邹忠公祠碑文》。姚莹更推重梅曾亮,曾给他写信,希望他能支撑桐城派古文的旗帜,延续它的生命。可见“姚门四杰”在私交上也很融洽。

“姚门四杰”在理论上基本上坚持“义理、考证、文章”的主张。但身处近代社会转变时期,他们的思想也向经世致用靠拢。反对汉学家考证的脱离实际,强调“经济世务”,主张“立言”、“救时”,倡导“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反映出他们文学思想的趋向。在散文创作上也和社会现实发生了关系。管同的《饿乡》揭露社会黑暗;方东树的《化民正俗对》陈述禁烟之道;梅曾亮的《王刚节公家传》悼念抗敌阵亡将士;姚莹的《再与方植之书》抒发了对国事的忧愤:都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们的创作风格,则是雄健纵横和简洁明快。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上的变化,为稍后的湘乡派所继承与发扬。

牛仰山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1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1: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