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燕赵悲歌 |
释义 | 燕赵悲歌 当代中篇小说。蒋子龙著。初载《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获第3届(1983—1984)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作品《引子》说,这部小说是一位自称“乔厂长不如我”的农工商联合公司经理点名叫号要作者写的。每一章的开头,作者又都加上一段采访记。作品展现了一个新的农村,新的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北方盐碱洼地大赵庄的农民在党支部书记武耕新的带领下,走改革致富的道路。他们不搞“包产到户”,而是搞“农工商联合公司”。经过4年奋斗,这个村庄摘掉了摘了30年也没摘掉的一个“穷”帽子,走上了建设日益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然而,4年变革,4年受压;致富难,真富了更难。热衷于争权夺利的县委书记李峰以打击经济犯罪分子为名审查武耕新,给大赵庄派去了清查组,借以打击,排挤支持大赵庄改革的县委副书记熊丙岚。还有人看不惯武耕新,高级干部谢德写了“内参”——《以“土皇上”自居向钱看》……但这一切都没有使武耕新屈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这位农民改革家的艺术形象。这个过去上级怎么拨拉怎么转的农村干部,如今用自己的第三只眼睛——思想和智慧观察世界、改造世界。在脱贫致富的艰难道路上,他锐意改革,义无返顾,坚韧不拔,不但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而且注重农民旧观念的革新。这个人物形象的出现壮大了作者笔下的“开拓者家族”。小说的艺术描写保持了作者原有的风格,同时具有更加粗犷的阳刚之美,气势雄浑而更有力度。在布局上,作者“有意采用相声的结构,忽而跳进,忽而跳出,让人感到是真的,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蒋子龙:《“悲歌”之余——关于〈燕赵悲歌〉》)。有的评论文章称赞武耕新“是继‘乔厂长’之后又一个给我们以智慧、勇气、美感和力量的社会主义新人。从这个意义来说,《燕赵悲歌》实际上是一部八十年代的创业史”(崔道怡:《若非慷慨之士,怎唱燕赵悲歌!》。 周玲玉,王新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319-632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