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延安等地关于“演大戏”问题的讨论
释义
延安等地关于“演大戏”问题的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1940年初,陕甘宁边区工余剧人协会上演了曹禺的剧作《日出》。嗣后,延安和其它解放区相继演出了《求婚》、《钦差大臣》、《巡按》、《法西斯细菌》、《雷雨》、《太平天国》等外国名剧和中国“五四”以来的优秀剧作。这些被称为“大戏”的剧作的上演,受到很多观众的欢迎,也遭到一些指责与批评,从而引起一场关于“演大戏”问题的讨论。1942年5月开始,《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先后发表文章进行讨论。在延安召开的座谈会上,有人认为延安出现了“大戏热”倾向,“过于强调技术”,“观众对象限于延安机关公务人员、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忽视了更广大民众士兵观众”(唯木:《当前的剧运方向和戏剧界的团结》)。有人肯定演大戏的积极作用,认为演出有利于戏剧质量的提高。此后,张庚在题为《论边区剧运和戏剧的技术教育》一文中,批评演大戏是延安剧运的“一种严重的偏向”,提出戏剧要“服务于具体的政治任务、服务于突击工作”的观点。石隐撰文进行批驳,认为剧运的偏向并不表现在演出戏的“大”与“小”上,在一定的时期内应该有一个总的口号,艺术、政治、经济等部门都要服从这个总口号,这就是“艺术服从政治”(《读〈论边区剧运和戏剧的技术教育〉》)。在晋察冀边区讨论演大戏问题时,聂荣臻说,“演大戏问题,我们不是无条件的反对”,“一年演一次大的外国剧,从艺术上提高自己,”“没有什么坏处”(《关于部队文艺工作诸问题》)。由于在讨论中一些人把“演大戏”说成是戏剧运动上出现的偏向,致使讨论结束后,解放区上演的中外名剧明显减少。

刘增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088-208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8 23: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