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经史百家杂钞 |
释义 | 经史百家杂钞 古代散文选集。26卷。曾国藩编纂,孙雍长校点。1987年岳麓书社印行,精装上下册。《杂钞》初为清光绪二年(1876)传忠书局刻本,后又有上海会文堂石印本等几种。岳麓社版本,即以传忠书局本为底本,参照《四部备要》刊本和会文堂本,校订而成。校订本卷前有顾学颉的《重印〈经史百家杂钞〉序》、孙雍长的《校点说明》、曾国藩的《序例》。书末附《全书篇目索引》。 《杂钞》遵照姚鼐纂《古文辞类纂》编例,而又有所增减。姚氏《古文辞类纂》分为13类,曾氏《杂钞》更易为11类。而11类中的“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杂记”,和姚氏《古文辞类纂》分类相同,而将姚氏《古文辞类纂》中的“颂赞”、“箴铭”、附以‘词赋’之下编”,将其“碑志”“附入‘传志’之下编”,又增加“叙记”和“典志”,合为11类。其选文的尺度,也与姚氏有差异。曾国藩说:“近世一二知文之士纂录古文,不复上及六经,以云尊经者也。”他编《杂钞》,“每类必以六经冠其端”,以追溯古文源流。曾国藩又说,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不选史传,以为“史多不可胜录也”。他却“采辑史传稍多,命之曰《经史杂家百钞》云。”(以上引文均见《序例》) 《杂钞》上册13卷,包括“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等5类,选录《书·洪范》至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等各类文380篇。下册13卷,包括“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等6类,选录《左传·郑子家与赵宣子书》至姚鼐《仪郑堂记》等各类文333篇。这些文章对于《类纂》“虽有继承的一面,然而改弦更张,增删取舍,扩大补充,另以新的面貌出现”,“可以说是曾氏主要的注意力和《杂钞》的特色所在”。因此它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古文辞类纂》之后的一部有名的古文选本”(顾学硕《重印〈经史百家杂钞〉序》)。 牛仰山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8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