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缢记 |
释义 | 双缢记 近代文言章回小说。14章。李定夷著。1916年9月国华书局(上海)初版铅印本,1册。后曾多次重版。卷首有1916年秋吴承烜《序》、张世琦《序》、张庆霖《序》;另有杨绍彭、申保禄、赵赓云、贡少芹、吴绛珠、陈琴仙等人题诗、题词若干首;还有作者《本书缘起》1篇。 书叙浙江杭县沈贞娘,十四丧父,母女相依为命。其母因家贫无子,渴望半子养老,择婿颇苛,故说媒者虽多,而悉不当意。同邑富商孙筱堂,有子名孙仲坚,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杭州中学,有“神童”之誉。孙筱堂托媒到沈家说亲,一说即合。不料孙仲坚忽得痨病,缠绵枕榻。双方家长迷信“冲喜”陋习,即为孙仲坚和沈贞娘择吉成亲。然而事与愿违,孙仲坚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终于一命呜呼。贞娘虽只二十,芳心已成古井,但求侍奉公婆,以了此生。然而婆婆心肠狠毒,对贞娘横加虐待,终于使她身染重病。公公颇懂医理,不时为贞娘把脉开方,又被婆婆秽言相加,诬以公媳有染。公公既丧独子,又受诬蔑,一病身亡。贞娘的母亲也因悔恨交加,溘然长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贞娘连失三位亲人,可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而且苦海无边,天涯无路。婆婆见贞娘才貌俱佳,顿起不良之心,先后对贞娘“劝嫁”、“逼嫁”,以图卖媳身价。贞娘誓死不从,入某寺带发修行。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人心惶惶。婆婆又生一计,假装带贞娘到上海避难,将她卖与富家公子吴叔唐为妾,得身价一千元。贞娘走投无路,在洞房花烛之夜,悬梁自尽。两年之后,婆婆也贫病交加,自缢而死。本书故名之曰《双缢记》。 作品极力描写沈贞娘的凄惨遭遇,在客观上具有控诉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社会意义。遗憾的是,作品却旨在塑造“贞妇”兼“烈妇”的“模范”和“榜样”,以挽救“世风日下,妇道不存”的局面,从而变成了封建道德的颂歌。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21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