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抗战时期竞写长篇小说的潮流
释义
抗战时期竞写长篇小说的潮流

现代文学运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作家们纷纷竞写长篇小说,成了一时的潮流。这股潮流,从作品内容上看,大部分围绕着抗战的主题,反映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遭遇和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的可歌可泣的斗争,还有一些作品则暴露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黑暗。从作家情况看,有4个特点:一是原来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奋力写新篇。如茅盾写了《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巴金写了《秋》、《火》、《寒夜》,老舍写了《火葬》、《四世同堂》,沈从文写了《长河》,还有沙汀、艾芜、萧红、端木蕻良、萧乾、吴组缃、巴人、张恨人、碧野、姚雪垠等作家,都有长篇问世。二是原来并非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也纷纷加入写长篇的行列。如诗人冯至写了《伍子胥》,散文家李广田写了《引力》,曹聚仁写了《灯》,戏剧家熊佛西写了《铁苗》和《铁花》,凤子写了《八年》,等等。三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小说作家。如《财主的儿女们》作者路翎,《脱缰的马》作者穗青,《随粮代征》作者高咏等。四是有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如以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啼笑因缘》等蜚声文坛的张恨水,这时期的作品不仅有《魍魉世界》、《八十一梦》等批判谴责小说,而且有歌颂抗日英雄的《巷战之夜》、《游击队》等;原鸳鸯蝴蝶派作家秦瘦鸥则创作出现实主义的新作《秋海棠》。抗战中后期之所以出现竞写长篇小说的潮流,主要是由于波澜壮阔的抗战斗争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多采的创作素材,而作家们则逐渐获得对抗战现实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迫切要求以宏篇巨制来反映社会生活,推动抗日斗争;同时,也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抗战小说征文评奖活动的促进有关。在这一潮流中出现的长篇小说,有些虽然思想艺术成就不高,影响也不大,但基本倾向大多是积极的、进步的。它们和《腐蚀》、《寒夜》、《四世同堂》等名作汇聚在一起,使抗战中后期的小说创作出现了蔚为可观的局面。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7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