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纲 |
释义 | 李纲 (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居士,邵武(今属福建)人。政和二年进士,授镇江教授。四年,召赴阙,除国子正,迁考功员外郎。五年,除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罢职,授比部员外郎。宣和初,以上章疏论灾异之变,降监南剑州沙县税。七年,为太常少卿。钦宗即位,召对,除通直郎﹑兵部侍郎。靖康元年,为行营参谋官,除尚书右丞,力主抗金,反对迁都避敌,除亲征行营使。以姚平仲兵败罢职,太学生伏阙上书,复尚书右丞﹑提举京城四壁守御,除知枢密院事,出为河北东路宣抚使。徙知扬州。言者弹劾其专主战议,丧师废财,落职,责授保静军节度副使,建昌军安置,再谪宁江。建炎元年,复元官,除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率兵勤王。高宗即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奏上《十议》,谓张邦昌宜正典刑,受伪命者应以六等定罪。为相才七十五日,因反对避地东南,复落职居鄂州,移澧州。绍兴二年,起为观文殿学士﹑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五年,除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知洪州,再奉祠。九年,复除荆湖南路安抚大使,兼知潭州,上章力辞。十年卒,年五十八,赠少师,谥忠定。李纲于国家危难之际,能以社稷生民为意,人品经济,彪炳史册,故其奏疏表章与政治军事论著皆天下大计,往往深中事机,气概凛然。朱熹谓李纲奏议“其言正大明白而纤微曲折,究极事情,绝去雕饰而变化开阖,卓荦奇伟”(《丞相李公奏议后序》)。像著名的《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备边御敌八事》﹑《十议》等奏疏分析南宋初年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应对措施,“所论明白条畅,反覆曲折,其叙成败利害,灼然如在目前”(陈俊卿《李忠定公奏议序》)。又有《迂论》十卷,专论国是﹑战守﹑僭逆﹑伪命﹑任将﹑兵机﹑方镇﹑治盗,无一不与国家时局有关。其赋如《梅花赋》﹑《浊醪有妙理赋》﹑《折槛旌直臣赋》等篇,往往次前人韵,而又借题发挥,脍炙人口(《赋话》卷五)。李纲的诗多按其行旅踪迹分卷,集中表现了他的仕宦生涯与情感世界,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冲澹高远;一类感时托兴,使人有慷慨涕滂之意(黄登《刊梁溪文集跋》)。前者如其《和陶归田园》﹑《和陶饮酒》﹑《杂兴》﹑《春雨》﹑《泛舟循惠间山水清绝口号四首》等篇,往往寄情山水风光,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笔调清新隽逸。后者如《有感》诗“自怜许国心犹壮,却笑谋生术已疏。二圣未还民未靖,尚思痛哭奏囊书”,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他忧国思民,怀抱不伸的愤懑。其馀如《建炎行》﹑《五哀诗》﹑《送李泰发吏部赴官阳朔》等篇均为这类诗。南宋刘克庄对李纲后一类诗特别赞赏,谓其“雄词劲气,有横绝九州﹑挥斥六合之意”(《李忠定手抄诗跋》)。他还擅长作词,风格慷慨豪放。其《苏武令》有“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之句,表达了拯济苍生的抱负。其馀词如《念奴娇》(汉武巡朔方)﹑《水龙吟》(光武战昆阳),吟咏史实,无不具有讽谕意义,故近人王鹏运评论“其词深微浑雄而情独多”(《南宋四名臣词跋》)。著有《梁溪集》一百八十卷,于南宋嘉定间刊刻流传,今存宋刻残本(存三十八卷)﹑《四库全书》本﹑清道光十四年刊本。他的奏疏在南宋时由其孙李大有编为《忠定公奏议》八十卷刊行(陈俊卿《李忠定公奏议序》),今存明正德十一年刊本。诗文重要选本有《宋李忠定公奏议文集选》,为明左光先﹑李春熙等选辑,今存明崇祯刻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一五四三至一五七一录其诗二十九卷。《全宋文》卷三六八一至三七六八收其文八八卷。事迹见《李公行状》(《梁溪集》附录)﹑《宋史》卷三五八﹑三五九有传。宋人李纶﹑清杨希闵均编有《李忠定公年谱》。(棘园)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