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曾朴
释义
曾朴

(1872—1935)谱名朴华,改名朴;初字太朴,改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别署东亚病夫﹑病夫国之病夫。江苏常熟人。父之撰(君表)为光绪元年(1875)举人,官刑部郎中,以时文名世,著有《登瀛社稿》。曾朴幼承父命,习举子业,尝师事潘欲仁﹑李慈铭﹑吴大澂等名家。然私心笃好文艺,每背人读名家说部﹑笔记﹑诗文集。光绪十三年(1887)起热恋丁氏二表姐,为家庭所阻,精神极度颓唐。十五年,遵父命至京散闷,随父居数月。次年回乡应童试,以县试第一名﹑府试第二名﹑院试第七名中秀才。同年与汪鸣銮之女圆珊成婚。十七年随父居京约半载,结识李石农﹑文芸阁﹑江建霞﹑洪文卿诸名士,相互切磋元史﹑西北地理及金石之学。同年秋南归应乡试,中举人。同年十一月,圆珊夫人产后亡故,遗女旋亦夭折。曾朴悼亡痛深,著传奇《雪昙梦》以寄托哀思。次年迫于父命,北上应会试,以墨污考卷,名落孙山。其父为之捐官内阁中书,留京供职。因与洪文卿往还甚密,遂识洪妾赛金花。又以小同乡之故,常出入于翁同龢之门。期间因续弦及祖母八旬大寿故,尝两度南归。光绪二十一年,被荐入同文馆读法文。次年欲应总理衙门章京之试,因内阁未予保举,愤而归里。同年冬,丁父忧,居家守孝。二十三年,遵父遗嘱,赴沪筹办实业。适逢谭嗣同等友人谋维新变法,遂参与其事。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罹难。曾朴因归里营父墓葬,幸免于难,开始钻研法国文学。次年与同乡友人张鸿﹑丁芝孙﹑徐念慈等创办常熟第一所新式小学中西学社,开风气之先。又于私宅开办日语班,聘日本革命者金井雄教授邻右学子,其本人亦列班受教。继而因病家居,潜心著述并大量阅读法国文学作品。光绪二十八年,先至无锡﹑苏州调查丝茧情况,继赴上海经营丝业,年余蚀本而归。三十年秋重返上海,与丁芝孙﹑徐念慈等创办小说林社,主要出版新小说与翻译小说。同时接过金松岑所著《孽海花》前六回,重新撰写。三十三年一月,创办《小说林》月刊。至次年秋,小说林社和《小说林》月刊因资金不足而停办,遂回籍。其间,曾入张謇预备立宪公会,拥护清廷立宪;继又反对清廷杀害革命党人秋瑾,致被密电通缉。宣统元年(1909)入两江总督端方幕,任财政文案。二年捐纳知府,分发浙江候补,前后任发审委员﹑宁波清理绿营官地局会办。次年十一月浙江光复,随即返沪。被选为江苏省临时议会议员。从1914年起,历任江苏省官产处长﹑财政厅长﹑政务厅长。1926年辞职家居,以著述自遣。1927年与其子曾虚白在上海创办真美善书店和《真美善》杂志,并从事文学著译。1931年书店及杂志停办,回籍以种花自娱。1935年6日23日病故。

曾朴于清末小说变革及翻译文学均有贡献,尤以所著《孽海花》及所办《小说林》著名于世。郁达夫称其为“中国新旧文学交替时代的”“一道大桥梁”,“中国二十世纪所产生的诸新文学家中的”“一位最大的先驱者”(《记曾孟朴先生》)。胡适认为他是“一个梦想改革中国文学的老文人”,“一位中国新文坛的老先觉”(《追忆曾孟朴先生》)。鲁迅则赞其《孽海花》“结构工巧,文采斐然”(《中国小说史略》)。

曾朴的诗﹑文﹑小说﹑戏剧﹑学术﹑翻译等著作达数十种,其中有一部分从未刊行。最著名的除《孽海花》外,有自传体小说《鲁男子》六部曲(未完),翻译小说《九十三年》,翻译剧本《钟楼怪人》(均雨果原著)等。生平事迹见曾虚白《曾孟朴先生年谱》(《宇宙风》第二至四期)﹑时萌《曾朴生平系年》(1982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时萌著《曾朴研究》)等。(裴效维)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