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兆才 |
释义 | 成兆才 (1874—1929)字捷三,艺名东来顺。河北滦县绳家庄人。出身贫苦家庭,父为长工。成兆才幼时亦为人帮傭。光绪十七年(1891)从莲花落艺人金开福习艺,并参与本县“二合班”演出。闲时常去本村私塾古槐堂窗外偷听讲学,学会《百家姓》,尤喜听塾师钱秀才讲《今古奇观》与《聊斋志异》故事。二十年,随二合﹑庆顺﹑义顺﹑义合等莲花落班至天津演出。二十一年,冀东大饥,并发生瘟疫,其父母相继逝世,不久,其妻张氏与二子亦相继染病死去,益困窘。遂至丰润赵小斋班与乐亭崔家班搭班,成为彩扮莲花落职业艺人。二十七年,与王荣﹑金鸽子等由唐山进入天津,在法租界演出。因直隶总督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之名,将九个评剧班驱逐出天津境外,被迫还乡,以卖香料“荷包”﹑盖帘,打短工为生,一度做过酿酒工人。业余在农村演出,同时进行剧目的移植﹑整理与改编工作。宣统元年(1909),在唐山组织庆春班,吸收二人转﹑梆子﹑京剧﹑皮影﹑唐山秧歌﹑乐亭大鼓等艺术形式的唱腔与表演艺术,对莲花落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平腔梆子戏(即蹦蹦戏﹑唐山落子),为评剧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17年庆春班改名永盛合班,任编剧兼演员,并负责管理帐目。1918年,随班由唐山经秦皇岛至山海关兴业茶园演出,首演其新作《珍珠衫》﹑《二县令》﹑《百年长恨》﹑《樊金定骂城》﹑《雌兄雄弟》等剧目,获得极大成功。乡绅魁旭东盛赞该班演出剧目有“评古论今,警化世人”之用,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匾额一块,永盛合班自此更名警世戏社。1925年,警世戏社头班解体,成兆才转入三班。1927年应邀至振兴戏社(北孙班)任文戏教师兼编剧,1929年病重返里,2月8日卒。 论者谓“成兆才是近百年来我国北方地方戏曲发展史上,贡献卓著的一位民间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是评剧杰出的创始人之一”(王乃和《成兆才剧本创作考略》)。其一生创作﹑改编﹑整理的剧本有一百零二种,“为评剧的产生﹑发展与艺术风格的形成首先奠定了剧本基础”(同上)。其代表剧作,至今盛演不衰。其主要剧作,根据时事新闻创作的有《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枪毙驼龙》﹑《枪毙驼虎》﹑《枪毙阎瑞生》﹑《冤怨缘》等;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有《刘善人》﹑《洞房认父》﹑《张小凤过年》﹑《丑开店》﹑《老娶少妻》﹑《恶虎滩》等;取材于《聊斋志异》的有《花为媒》﹑《王少安赶船》﹑《因果美报》﹑《夜审周子琴》等;取材于《今古奇观》的有《占花魁》﹑《移花接木》﹑《杜十娘》﹑《巧断金钗钿》﹑《珍珠衫》﹑《乱点鸳鸯谱》﹑《巧会芙蓉屏》﹑《二县令义婚孤女》等;取材于《宣讲拾遗》的有《孝感天》﹑《慈虐异报》﹑《恶奴告主》等,根据莲花落﹑皮影戏改编的有《六月雪》﹑《薄命图》﹑《马寡妇开店》﹑《王二姐思夫》﹑《刘翠屏哭井》﹑《王定保借当》等。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成兆才评剧剧本选集》,收其代表剧作六个。《花为媒》﹑《杨三姐告状》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影响及于国外。生平事迹见王乃和《成兆才的生平与创作》﹑《成兆才年谱》﹑《成兆才剧本创作考略》(均载《成兆才与评剧》,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12月版)。(梁淑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