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彭诒孙 |
释义 | 彭诒孙 (1864—1921)字翼仲,又字子嘉。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出身于显宦之家。祖父彭蕴章官至文渊阁﹑武英殿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其伯父彭祖贤官至湖北巡抚。彭诒孙也曾七下考场,并作过通判之类的小官。庚子事变时被陷京城,“卖过白面,自己赶车拉过水,扛过面口袋,还在果子巷摆过挂货摊子”(彭诒孙《京话日报》205号《诉委曲》)。自云因受尽列强的欺凌,且痛心于北京的报纸“都是外国人所开”,于是弃官卖产,毕生从事报刊工作,以期“争回这说话的权柄”(彭诒孙《京话日报》165号《答锦州赵礼南先生来函并谢曾孟二公》)。先后在北京创办《启蒙画报》半月刊﹑《京话日报》及日报《中华报》。其中维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京话日报》。以下层民众为读者对象,使用北京方言。其内容除刊登新闻﹑演说﹑政论外,还辟有时事新歌﹑小说﹑讲书等专栏,刊登各种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尤以“京味小说”最为突出,连载不下数十种。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发行量达一万五千余份,为北京各报之冠。至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二日(1906年9月29日),因触犯当局,与《中华报》同被封禁,彭诒孙亦被递解原籍囚禁。北京“市民去送者数千人,赠送程仪无算”(《新闻学集》第六册),足见其深得民心。民国成立后获释回京,于1913年复刊《京话日报》,不久又被袁世凯封禁。袁死后再度复刊,直至其去世,方由梁漱溟接任,可谓“呕心挖肝的苦办报”(彭诒孙《京话日报》241号《演说》)。又创办“济良所”,凡妓女不堪忍受恶霸﹑鸨母虐待,或不愿从事卖笑生涯者,均可投“济良所”,请求收容,教以技艺,以便自谋生路。并在《京话日报》上撰文揭发娼寮恶霸罪行。并以《京话日报》为阵地,倡言剧曲教育。田际云主持玉成班﹑翊文社时,曾与彭诒孙合作,积极编演时事新戏,“其脚本半出于翼仲”(吉水《近百年来皮黄剧本作家》),其中最著名的剧目有《孽海波澜》﹑《惠兴女士》。前者即取材于《京话日报》揭发娼寮恶霸及倡办“济良所”之实事,“且演及翼本身,亦编剧创局”(同上)。后者取材于杭州旗人女子惠兴倡办女学事。各剧大多由田际云主演,受到舆论赞许。其于自办各报刊上发表过大量演说词及评论文章,皆未成集。生平事迹见梁漱溟《记彭翼仲先生》﹑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吉水《近百年来皮黄剧本作家》(《剧学月刊》第三卷第十期)。(裴效维)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