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衡 |
释义 | 张衡 (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人。少善属文,游三辅,因入洛阳,观太学,遂通五经。和帝永元(89—104)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宦官惧其毁己,共谗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上下肃然。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永和四年卒,年六十二。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琁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顺帝阳嘉元年(132),复造候风地动仪。形似酒尊。中有都柱,外有八龙,首衔铜丸。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衡又以图纬为妄,尝上疏力言谶书之非,以为宜禁绝之。又尝上疏陈事﹑指斥朝政。 张衡善为文,而尤善辞赋。其赋以《二京赋》为最著。此二赋作于安帝永初初年(107或稍后)。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一云衡见班固之作而陋之,故改作焉。《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其繁富弘丽胜于班作,然构思乃与班相近。其《西京赋》盛夸长安宫室之昌盛,地势之险要,市廛之蕃庶,以至鱼龙百戏及豪贵游侠之事;《东京赋》则称东汉制度折衷于礼,有类说教,其靡丽不如《西京赋》,然写洛阳宫殿之盛,汉天子大傩﹑狩猎之仪,典庄肃穆,亦由见当时之盛况。衡又有《南都赋》,盖亦当时所作。《二京赋》自魏晋以来,号为大赋之名作。魏国渊称《二京赋》为“博物之书”;晋孙绰则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衡于顺帝时居官积年不徙,又作《应间》以见其志。《应间》之作,盖仿东方朔《答客难》,于时政颇有批评,称“愍《三坟》之既颓,惜《八索》之不理”;然犹未失进取之心,尚有韫椟待价之语。及为宦官所谗,又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颇法屈原《离骚》及《远游》之意。又作《归田赋》以明其退隐之志,其赋已似魏晋抒情小赋,文字流畅。 张衡著述,据《后汉书》本传有“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间》﹑《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其集为十一卷,注云:“梁十二卷,又一本十四卷。”则此集至唐初已不全。今并十一卷本亦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又清严可均辑其文四卷三十九篇,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辑其诗九首,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