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籍 |
释义 | 张籍 (766?——830?)字文昌,行十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后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贞元十三年十月北游汴州,与韩愈相识,时韩愈主持府试,解送入京应举。明年登进士第。旋返和州,居丧不仕。元和元年,补太常寺太祝,十年不调。害眼疾三年,几至失明,故孟郊赠诗称之“穷瞎张太祝”。十一年,始转为国子助教。十五年迁秘书郎。宰相裴度自太原寄马相赠,张籍赋《谢裴相公寄马诗》,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绛等均有和作,一时推为文坛盛事。长庆元年,韩愈荐为国子博土。次年迁水部员外郎。四年擢主客郎中。大和二年拜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大和四年前后卒。张籍“长于乐府,多警句”。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诗》)。名篇如《妾薄命》﹑《采莲曲》﹑《董逃行》﹑《筑城词》﹑《贾客乐》﹑《野老歌》等,均能继承汉魏乐府传统﹑勇于揭露现实黑暗,风格质朴自然。《节妇吟》以委婉语气坚辞淄青藩镇李师道拉拢,亦属有为而作。与王建诗风相近。宋人每以“张王”并称。曾季貍《艇斋诗话》云:“唐人乐府唯张籍﹑王建古质。”严羽《沧浪诗话》标有张籍王建体。周紫芝《竹坡诗话》则认为“唐人作乐府诗者甚多,当以张文昌为第一。”未免过誉。李肇《唐国史补》称:“元和已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张洎《张司业集序》称:“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调为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可见其影响之大。五言律不事藻饰雕琢,于平易中见委宛深情,亦多佳作。杨慎《升庵诗话》谓晚唐朱庆馀﹑陈标﹑任蕃﹑章孝标﹑司空图﹑项斯等俱学张籍五律。《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诗集》七卷﹑《论语注辨》二卷(佚)。《郡斋读书志》著录《张籍诗集》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张籍集》三卷﹑《木铎集》一二卷﹑《张司业集》八卷,附录一卷。今流传较广者为《张司业集》八卷本。《全唐诗》编其诗五卷,见卷三八二至三八六。《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五录佚诗一首,《续拾》卷二五又补一首。《全唐文》卷六八四收录其文两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本传﹑《唐诗纪事》卷三四﹑《唐才子传校笺》卷五等。卞孝萱编有《张籍简谱》,见《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四﹑五期合刊。(吴汝煜)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