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应劭 |
释义 | 应劭 (?—204前)东汉末学者﹑散文家。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应奉之子。桓帝延熹间,奉为司隶校尉,令诸官府郡国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作《状人纪》。灵帝建宁间,举孝廉。熹平初(173),为尚书郎,时洛阳讹传虎贲寺壁中有黄人,劭视之,察为壁有罅漏剥落,乃污腻之迹像人。五年前后,为汝南郡主簿,论宜为旧君讳。后为萧县令,与致仕司空宣酆论袁贺字元服之所据。光和至中和间,历为太尉刘宽﹑邓盛僚属。中平二年(185),韩遂等侵三辅,朝中有议宜募鲜卑兵,劭以为不可,从其议。三年,举高第,迁御史。稍后,辟为车骑将军何苗掾。外出为营陵令,历时五月。六年,为泰山太守。在郡撰《风俗通义》。初平二年(191),黄巾起事,三十万众入郡,劭击破之。兴平元年(194)六月,曹操父嵩,弟德入郡,劭遣兵迎之,未到;嵩﹑德已为陶谦所擒杀。劭惧而弃郡奔河北,往依袁绍。在冀州,删定律令为《汉仪》,又辑集润色驳议三十篇为一书,建安元年上奏献帝。二年,拜袁绍军谋校尉。时迁都于许,文献旧章多散佚,劭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后世习称《汉官仪》。建安九年前,卒于冀州。年六十左右。应氏累世通显,劭侄玚﹑璩,建安中并以能文称。 劭博识淹通,著述甚富,史称其有著述一百三十六篇,十一种。《风俗通义》三十卷,今存本为十卷,已非全帙。此书为研究东汉社会历史及文学史重要资料,有元大德刊本﹑今人吴树平校释本。《汉官仪》已佚,有《四库全书》辑本﹑严可均辑本。《汉书集解》,佚,颜师古注多加引录,犹可窥其大体。有集四卷,佚。今存文七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范晔《后汉书·应劭传论》称“应氏七世才闻,而奉﹑劭采章为盛。及撰著篇籍,甄纪异知,虽云小道,亦有可观者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