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侃 |
释义 | 黄侃 (1886—1935)字季刚,又字梅君﹑禾子﹑季子﹑季康,别署运甓﹑奇谈﹑不佞﹑信川﹑病蝉﹑病禅﹑乔鼐﹑量守居士等。湖北蕲春人。父云鹄(祥云)精于经学,久宦四川。黄侃生于成都。自幼秉承家学,从父读《千字文》﹑《说文解字》。光绪二十九年考入湖北文普中学堂,因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其父有旧,选送日本留学。翌年因故回国。继而再赴日本,拜章炳麟为师,专攻文字声韵之学,学业大进。同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助章炳麟编辑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且在该刊发表《专一之排满主义》﹑《哀贫民》等文。光绪三十四年因母疾回国,母卒,守制,并组织爱国团体孝义会。因官府严拿革命党人,遂再度赴日本。宣统二年(1910)回国,在河南教书。次年六月,返家途经汉口,《大江报》主编詹大悲以同乡之故,设宴款待,黄侃撰《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一文。詹以社论刊布于《大汉报》,以致报馆被封,詹大悲与编辑何海鸣被捕下狱。同年八月,黄侃闻武昌起义讯,赴汉口,投奔汉口军政分府主持人詹大悲,参加守卫汉口之役。事败,回乡暂避。1912年赴上海,任民社机关报《春声日报》主编。同年由柳亚子﹑叶楚伧﹑陈陶遗介绍加入南社,又加入国学保存会和思辨社。同年冬应袁世凯政府国务总理赵秉钧聘,任国务院秘书长,因见赵陷害革命党人,毅然辞职。1913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5年,“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曾拉其入会,婉谢。1919年创办《国故》月刊。师事刘师培,习“三礼”之学。同年秋辞去北大教授,改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教授。1921年应山西大学之聘至太原,因病返回武昌。1923年7月任佛教暑期讲习会讲员。1926年再任北京大学教授。从1927年8月起,历任东北大学﹑金陵大学国文教授,中央大学国文副教授。其间于1932年1月应聘为国难会议会员。1935年10月25日病逝,终年五十岁。 黄侃能诗文,尤精经学﹑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被公认为近现代国学大师。著有《量守居士诗集》﹑《量守居士词集》﹑《量守庐日记》﹑《黄侃论学杂著》﹑《文心雕龙札记》﹑《诗品注释》﹑《音略》﹑《声韵通例》﹑《集韵声类表》﹑《集韵声类》﹑《说文古韵》﹑《尔雅略说》﹑《三礼通论》等。生平事迹见黄念田《先君子事略》(《安雅》第一卷第十一期)﹑章炳麟《黄季刚墓志铭》(《国立中央大学文艺丛刊》第三卷第一期)﹑汪东《蕲春黄君墓表》(同上)﹑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黄侃》(1982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等。(裴效维)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