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度 |
释义 | 杨度 (1875—1931)原名承瓒,字晳子;改名度,号虎公。别号虎禅师等。湖南湘潭人。生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1875年1月15日)。光绪二十年(1894)顺天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与任锡纯等数十名湖南应试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绝与日本议和。从王闿运治经史。二十八年四月,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三十一年,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次年,为清政府出洋五大臣代拟《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与梁启超﹑蒋观云等组织宪政会。次年,创办《中国新报》,与方度等组织政俗调查会,任会长。三十三年,组织宪政公会;入都请愿,要求设立民选议院。以候补四品京堂衔,在宪政编查馆行走。武昌起义后,与汪精卫组织国事共济会,谋求南北议和。此后,公开依附袁世凯,被表授予二等嘉禾勋章,任命为研究宪法委员会委员﹑政治会议议员﹑国史馆副馆长。1915年,袁世凯书赠“旷代逸才”四字;与孙毓筠等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恢复帝制制造舆论。1923年,拜会孙中山,要求加入国民党。1926年受聘为张宗昌直鲁联军总参议。参与营救邵飘萍﹑林白水。次年,受张作霖之聘为安国军总司令部政治讨论委员会专门委员。李大钊被捕,全力营救。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秘密党员,但仍继续礼佛,并任杜月笙挂名秘书。同年,加入中国革命互济会。次年,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与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1931年9月17日病逝于上海。杨度能诗词,工挽联,擅长政论。作品生前未曾结集出版,1986年出版《杨度集》(刘晴波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生平事迹见彭国兴《杨度生平年表》,何汉文﹑杜迈之《杨度传》。(赵慎修)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