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应奎 |
释义 | 杨应奎 (1487—1542)字文焕,号渑谷﹑渑池,又号蹇翁。山东青州府益都(今青州)人。正德五年(1510)举人,明年进士,授浙江仁和知县。征为兵部主事,转礼部,十六年升祠祭司郎中,简放临洮知府,调南阳知府,嘉靖十三年(1534)致仕。家居至二十一年卒,年五十六。能右军书法,亦能诗。其致仕归里次年,邑中诸缙绅相约组海岱诗社,由刘澄甫发起,与会者有石存礼﹑冯裕﹑黄卿﹑陈经﹑澄甫弟渊甫及客居青州之即墨人蓝田,唱和之地在府治北郭禅林,应奎亦与焉。诗社断续聚会三年,得诗甚多。后冯裕曾孙冯琦辑社友所作诗为《海岱会集》十二卷,内收应奎诗二十八首。是集原以抄本流传,清乾隆时为纪昀所得,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八人皆不以诗名,而其诗皆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故王士祯称其各体皆入格,非拘作者。”应奎著述另存清抄本散曲集《陶情令》一卷,计小令十七首﹑套数六套,首有其子杨铭嘉靖二十五年序。清宋弼《山左明诗钞》卷六录其诗二十三首。清段松岑《益都先正诗丛抄附编》录其诗十首。清末陈田《明诗纪事》丁签卷一四录其诗一首。近人赵愚轩《青州明诗钞》卷一录其诗四首。生平见《(雍正)山东通志》卷二十八之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