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墉 |
释义 | 刘墉 (1721—1805)字崇如,号石庵,又号木庵﹑勗斋﹑青原﹑香岩﹑日观峰道人﹑长脚石庵等,室名有久安室﹑磨墨斋﹑乐希堂﹑爱清堂等,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年,迁右春坊右中允,擢翰林院侍讲,因父陕甘总督统勋处事失误,墉被革职,拏交刑部,寻释放,赏编修。二十一年,充广西乡试正考官,提督安徽学政。二十四年,调江苏学政。二十七年,授山西太原知府。三十年,擢冀宁道。次年,以太原知府任内未举劾部下贪污事,发军台效力赎罪。三十二年释还,在修书处行走。三十四年,授江苏江宁知府。次年,迁江西盐驿道。三十七年,擢陕西按察使。次年丁父忧。四十一年服除,授内阁学士,在南书房行走。既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次年,充江南乡试正考官,提督江苏学政。四十三年,参与查处徐述夔《一柱楼诗》案,擢户部右侍郎。四十四年,调吏部右侍郎。四十五年,授湖南巡抚。次年,迁都察院左都御史。四十七年,仍直南书房,充《三通》馆总裁,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寻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在上书房总师傅上行走。次年,署直隶总督,调吏部尚书,充顺天乡试正考官,充经筵讲官。四十九年,兼署兵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五十一年,充《玉牒》馆副总裁。五十四年,因未能尽上书房总师傅之职,降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提督顺天学政,迁礼部左侍郎。五十六年,迁都察院左都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复兼管国子监事务,署吏部尚书。次年,充顺天乡试正考官,调吏部尚书。五十八年,充会试正考官。嘉庆二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四年,加太子少保衔。六年,充《会典》馆总裁。卒,谥文清。墉书名满天下,与梁同书齐名。陈子韶尝合二人书镌于西湖,名“刘梁合璧”。诗名为书名所掩。政务之暇,不废吟咏。身居高位,不欲以词章名世。集中所存,以拟古﹑和韵﹑颂圣应制之作为多。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评其诗云:“清新超悟,有香山﹑东坡风格。”所著《丹林诗钞》一卷,嘉庆十五年石韫玉校刊。又有《刘文清遗集》一七卷﹑《石庵诗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三○二本传﹑《清史列传》卷二六《大臣传次编》一本传﹑《清诗纪事》乾隆朝卷。(赵杏根)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