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𤩽 |
释义 | 刘𤩽 (434—489)南朝宋齐间学者﹑文人。字子珪。祖籍沛国相(今安徽濉溪西)。东晋名士刘惔六世孙。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举秀才,除奉朝请,不就。少笃学,博通“五经”,聚徒教授,常有数十人。大明时,袁粲为丹阳尹,荐𤩽为秘书郎,未见用。除邵陵王友﹑安成王準(顺帝)属官,以公事免,遂无宦情。齐高帝代宋,尝于华林园召见,问以政道。𤩽答以“政在《孝经》”并劝以“戒前轨之失,加以宽厚,虽危可安”。高帝欲以𤩽为中书郎,使何戢喻旨,𤩽自陈无荣进意,以母老缺养为彭城郡丞。及武陵王萧晔为会稽太守,高帝以𤩽为郡丞,使为晔讲。自此生徒转众。永明初,司徒竟陵王子良请为记室,不就。子良亲往修谒。七年卒。谥贞简先生。 刘𤩽有集三十卷,唐修《隋书》时已亡。《南齐书》本传谓“所著文集,皆是礼义”。今存文一篇。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