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珣 |
释义 | 王珣 (349—400)晋诗人﹑书法家。字元𬘭。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导孙。弱冠,桓温辟为掾,旋转主簿,与郗超同府,皆为温所信任。珣短小,超多髯,府中语云:“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海西公太和五年(370),珣从讨袁瑾,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琅邪王友,中军长史。孝武帝太元中,迁给事黄门侍郎,秘书监,转吴国内史。珣及弟珉皆谢氏婿,后皆离婚,二族遂成仇隙。十年(385),谢安卒,入京哭之。十五年,征入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次年,转左仆射。安帝隆安元年(397),王国宝以媚会稽王道子得用,黜旧臣,迁珣尚书令,国宝自为仆射。四年(400),解职,旋卒。年五十二。赠车骑将军,谥献穆。 珣能诗文,工行草。其《伯远帖》今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为乾隆帝“三希”。简文帝为抚军大将军,总理朝政,珣与殷仲堪等并以才学文章见知。简文帝卒,哀册谥议,皆出珣手,时人目为大手笔。在桓温府中,尝与诸幕僚论评袁宏《北征赋》。又作《黄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隆安中,又继曹毗造简文﹑孝武宗庙歌诗。有集十一卷,佚。今存文十一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宗庙歌诗二首并《秋忆》残句二,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