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裴𬱟 |
释义 | 裴𬱟 (267—300)晋玄学家﹑散文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裴秀子。弘雅博学,少知名,周弼称“𬱟若武库,五兵纵横”。武帝太康二年(282),征为太子中庶子,迁散骑常侍。惠帝即位(290),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奏修国学,写五经刻石。累迁侍中,尚书左仆射。𬱟与贾后为姨表亲,然深虑贾后乱政,谋废之,为张华所阻。太康九年(299),废愍怀太子,𬱟与张华苦谏,不从。赵王伦谄事贾后,屡求官,𬱟与张华固执不许。永康元年(300),伦废贾后,杀裴𬱟﹑张华。𬱟时年三十四岁。伦诛,追复𬱟官,谥成。𬱟能清言,善谈名理,时人称“言谈之林薮”,而深患时俗放荡,以王衍之徒位高名重而不以政务为怀,乃著《崇有论》,谓“理之所体,所谓有也”,力斥“立言藉于虚无”,“处官不亲所司”,王衍﹑乐广等与之辩难,皆不能屈。又著《辩才论》,未成而被杀。《魏志·裴潜传》注称“𬱟理具渊博,赡于论难,著《崇有》﹑《贵无》二论以矫虚诞之弊,文辞精富,为当世名论”。《贵无论》已佚不存,或是以时俗所尚虚无为曲解《老》《庄》而欲上探“无”之本旨。又有《女史箴》,疑是与张华同时之作。有集三卷,佚。今存文十三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