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袁昶 |
释义 | 袁昶 (1846—1900)原名振蟾;改名昶,字爽秋,一字重黎。晚号芳郭钝叟﹑钝椎﹑渐西村人。浙江桐庐人。年十四,补博士弟子员。同治六年(1867)中举后,从刘熙载肄业于上海龙门书院。八年,应聘为杭州书院总校。十三年,纳粟为中书舍人,历充方略馆﹑国史馆校对。光绪二年(1876)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充陕西司﹑云南司主稿﹑北档房总办﹑则例馆提调。九年,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十五年,记名御史。尝采录时人关于取法泰西以益中国之论述积数十册,题曰《筹洋丛牍》。十八年春,充礼部试分校官。同年十二月,奉旨出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员,次年四月赴任。访问民俗疾苦﹑商旅利病。不收受年节馈赠。扩充中江书院,礼聘实学之儒为都讲。督修水利设施。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各国兵舰络绎过境,乃力筹防警以靖匪安良。二十四年,光绪皇帝诏地方官筹议练兵整饷诸方,乃条陈时政,综论全局上奏。光绪皇帝极为赏识,手题“袁昶条陈”于册。四月,擢陕西按察使。未及赴任。五月,授江宁布政使。九月,调直隶布政使。旋以三品京堂调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次年二月,补光禄寺卿。六月,改太常寺卿。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起,上《上庆亲王请急剿拳匪书》等,主张镇压。八国联军攻陷大沽,与许景澄反对围攻各国驻华使馆和对外宣战,开罪于慈禧太后,被杀。后追谥忠节。 袁昶撢思道艺,博通掌故,重气节,笃实践。尝谓“义理之学首重力行,故必先广学识,不然,虽严气正义而无裨于事。词章以阐道义,考据以通经术,义理以持古今,经变不可偏废”。又谓“我少习词章,继乃博览诸子,推原理学,旁及佛老,皆蕲于取精微,弃糟粕”。“故公之教人必以理学法为言,未尝及佛老”(袁允肃等《皇清诰授荣禄大夫二品衔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太常寺卿显考爽秋府君行略》)。能诗。陈衍曰:“爽秋诗根柢鲍谢,而用句遣词力求僻涩,则纯于祧唐抱宋者。”(《近代诗钞》)徐世昌评曰:“平生博极群书,出入仙释。其诗意新味古,兀傲自喜,殆如其人。”(《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一)著有《淅西村人诗初集》一○卷﹑《安般簃集》一一卷﹑《袁忠节公遗诗》一卷﹑《安般簃集诗续》七卷﹑《于湖小集》七卷﹑《于湖文录》九卷﹑《袁太常戊戌条陈》﹑《袁太常奏稿》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六六﹑袁允橚等《太常袁公行略》﹑谭廷献《太常寺卿袁公墓碑》(《续碑传集》卷一七)﹑章梫《袁昶传》(《碑传集三编》卷九)。(赵慎修)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