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朗 |
释义 | 王朗 (156?—228)汉﹑魏间学者﹑散文家。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通经,弱冠时,曾与同里张昭等共论旧君讳事。灵帝光和中,授郎中,出为菑丘长。师事太尉杨赐,中平二年(185),赐卒,朗弃官行服。为大将军何进府掾。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董卓之乱,献帝被劫持至长安,朗时为陶谦治中,说谦遣使勤王。初平四年(193),授朗会稽太守,在郡四年,有政绩。建安元年(196),孙策略会稽,朗降。三年,时曹操为司空,表征之,辗转江海,积年,始至许。授谏议大夫,司空参军。建安十三年,从曹操南征。历官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用法务从轻省。建安二十五年,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次年,曹丕代魏,以朗为司空,乐平乡侯。上表谏游猎。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转司徒。太和二年,卒。年约七十余。子肃,为曹魏时著名学者。朗著有《易》﹑《春秋》﹑《孝经》﹑《周官》诸传注﹑《左氏释驳》并奏议﹑论记,《文心雕龙》称其“发愤以托志,亦致美于序﹑铭”(《才略》),“观其约文举要,宪章武铭,而水火井灶,繁辞不已,志有偏也”。有集三十四卷,佚。今存文三十二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