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袁中道
释义 袁中道

(1570-1626)字小修,别字冲修,号柴紫居士,晚号凫隐居士。湖广荆州府公安(今属湖北)人,袁宗道﹑袁宏道弟。生于隆庆四年(1570)五月初七。万历十九年(1591)起四应湖广乡试不售,三十一年举顺天乡试,又两上春闱,皆铩羽归,四十四年四十七岁始中进士。次年候选,得徽州府学教授。四十七年迁国子博士。熹宗即位,改南礼部仪制司主事。天启四年(1624)升南吏部郎中,次年以病乞休,居南京芝麻营,建石头庵,以为终老计,六年八月三十卒,年五十七。中道少即以能文称,操觚应举,有怀利刃切泥之叹,然数困锁院,因游于酒人,以豪杰自命,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几半天下。小宗道十岁﹑宏道两岁,诸事皆以二兄为榜样,万历二十四年夏四月曾随二兄至麻城访李贽,盘恒十余日,归而有志出世。以诗文名于当世,与宗道﹑宏道并称“公安三袁”。为诗文主张“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中郎先生全集序》)。其诗力反拟古,崇尚自然性灵,又呈疏狂之气,与宗道﹑宏道不尽相同。宏道序其集,谓小修诗文“大都独抒性灵,不拘俗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不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叙小修诗》)其游记﹑小品﹑日记亦如宏道散文,直抒胸臆,文笔明畅,为后世所称。著述万历四十六年首刻为《珂雪斋前集》二十四卷《外集》十五卷。首中道《自序》云:“文法秦汉,诗法汉魏,近体法盛唐,此词家三尺也,予敬佩焉,而终不学之,非不学也,不能学也……抒吾意所欲言,即未敢尽远于法第,欲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故合于古法者存,不合于古法者亦存。”内卷一至卷八收诸体诗一千三百余首,卷九至卷二一收各体文三百余篇,卷二二至卷二四收信札一百八十九篇;《外集》收《游居杮录》十一卷,《萚录》﹑《师友见闻语》﹑《拈史语》各一卷,卷一五拾遗四篇。又有明末书林唐振吾刊本《珂雪斋近集》十卷,内诗二卷,收诗三百四十余首,文六卷,收各体文一百余篇,卷九﹑卷一〇收书札九十余篇。集后附其子袁祁年《楚狂之歌》﹑《小袁幼稿》﹑《近游草》,合为一卷。又有明末刊本《珂雪斋游居杮录》十三卷(近人“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本改题为《袁小修日记》)。另有天启二年(1622)汪从教刊本《珂雪斋集选》二十四卷。明刻《三袁先生集》有《袁小修集》一卷。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录其诗九十一首。清王夫之《明诗评选》录其诗九首。清廖元度《楚风补》卷二六录其诗二十三首。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六一录其诗五首。清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录其诗二十八首。清高士熙《湖北诗录》录其诗四首。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五录其诗十首。明崇祯六年(1633)峥霄馆刻《皇明十六名家小品》有《翠娱阁评选袁小修先生小品》二卷。清黄宗羲《明文海》录其文《李温陵传》等十七篇,评语云:“珂雪之文,随地涌出,意之所至,无为之焉。”生平见清邹漪《启祯野乘》卷七﹑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八八。清葛万里有《三袁先生年表》(《葛万里杂著》)。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3: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