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裕 |
释义 | 董裕 (1537-1606)字惟益,号扩庵。江西抚州府乐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举,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广东东莞县令。万历三年(1575)征为山东道御史,巡按陕西,丁内艰归。八年起补湖广道御史,九年巡抚滇南,十年调河南道御史,以忤中贵左迁,谪行人。十六年转尚宝司丞,转南光禄少卿,十八年改北,旋转太仆寺少卿。十九年晋大理寺左少卿,二十年以右佥都御史提督郧阳,二十二年晋大理寺卿,寻升南工部右侍郎,二十五年转南刑部,三十三年晋尚书,以年老辞归,次年夏五月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与汤显祖同为罗洪先门生,交往甚笃。亦能著述。著述现存清乾隆元年(1736)宸翰阁刊本《董司寇文集》二十卷,卷一至卷一〇收序﹑记﹑传﹑墓铭﹑行状等一百四十五篇,卷一一收书启五十七篇,卷一二收杂著十五篇,卷一三“续刻”收文二十二篇;诗七卷,收古近体诗诗凡六百六十余首。集有万历三十六年门人赵捷序,又有陈儒﹑李维桢﹑胡汝焕﹑孙承宗等序,盖为旧序也。其奏疏清雍正十三年(1735)宸翰阁刻为《董司寇疏草》十五卷。《(雍正)江西通志》录其诗二首﹑文二篇。清曾燠《江西诗征》卷五九录其诗一首。清应麟《江右古文选》卷二三录其文一篇。生平见吴道南《扩庵董公神道碑》(《吴文恪公文集》卷一六)﹑《(雍正)江西通志》卷八二。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