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詧 |
释义 | 萧詧 (519—562)即后梁宣帝。文人。字理孙。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孙。昭明太子第三子。普通六年(525),封曲江县公。中大通三年(531),昭明卒,詧加封为岳阳郡王。大同四年(538),授东扬州刺史。詧以其兄弟辈不得继位,常怀不平。又见梁武帝年老力衰,秕政渐多,乃积蓄货财,招募勇士,以待时变。中大同元年(546),授雍州刺史。襄阳为要冲之地,詧遂树恩百姓,境内称治。太清二年(548),以张缵为雍州刺史代詧,值侯景乱起,詧拒不受代,缵又挑拨萧绎攻詧兄弟。萧氏叔侄互相攻杀,詧乃于太清三年(魏大统十五年,549)称藩于西魏,被封为梁王。承圣三年(魏恭帝元年,554),西魏攻入江陵,杀梁元帝萧绎,立詧为梁主,年号大定,居于江陵。在位八年而卒(魏保定二年,554)。年四十四。谥曰宣帝。 詧幼而好学,长善属文,精于佛理,不好声色。著有文集十五卷及《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金光明经》诸经义疏,佚。其文今存《愍时赋》﹑《游七山寺赋》等六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存十首,多为咏物小诗,惟《建除诗》五言十二韵,均作对偶,已近后世排律,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