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洵 |
释义 | 苏洵 (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后人又将洵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称洵为老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少年时不喜学问,而喜游历名山大川,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应进士及茂材异等试,皆不中,遂焚前所为文数百篇,绝意功名,而自托于学术。至皇祐末﹑至和初,著《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被誉为“王佐才”。嘉祐元年,送二子入京应试,知益州张方平极力举荐之,以文章谒欧阳修。欧阳修上其书于朝,公卿士大夫争传之,父子三人名动京师,苏氏文章遂擅天下。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五年,被任为试秘书省校书郎,除霸州文安县主簿,同修《太常因革礼》。治平三年卒,年五十八,赠光禄寺丞。苏洵论文,与欧阳修倡导的古文革新主张相吻合。他认为作文的目的为“言当世之要”,“言必中当世之过”,如五谷可以充饥,药石可以治病(见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叙》引苏洵语),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君子之为书,犹工人之作器也,见其形以知其用”,以为《易》﹑《春秋》﹑《论语》等书都是有感而作,故既深邃而又平易(《太玄论》上)。他反对时文,指责那些好奇务深,虚浮不实,浅狭可笑的文章,提倡平易自然流畅的文风,认为作文应如风水相遇,自然成文,这才是“天下之至文”(《仲兄字文甫说》)。他品评古今文章,往往着重分析各家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宋人论文的道学气。在其《上田枢密书》与《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历评先秦至本朝诸家文章,大都准确精当,尤其是对欧阳修文风的评价,推崇备至又合情合理。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其文章大部分都是议论文,突出特点就是“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往往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他的政治革新主张集中体现在《几策》﹑《衡论》以及《上皇帝书》中。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首先应当“定所尚”,为了“定所尚”,就必须“审势”。他认为北宋王朝的现实是吏治腐败,军纪涣散,府库空虚,对外忍辱偷安,因而主张“尚威”,破除苟且怠惰之气,激发天下进取之心。在这种改革精神的指导下,他对吏制﹑法制和经济都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革新措施。由于北宋面对契丹﹑西夏两大强敌的侵扰,外患成为朝廷的心腹之疾,于是他投注大量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争,《权书》以及《几策·审敌》﹑《衡论》中的《兵制》﹑《御将》等,都是研究军事问题的专著。在他的一些史论中,也往往借古讽今,如《六国论》讥刺宋王朝贿赂求和﹑力削日蹙而作。从语言艺术上看,苏洵的散文以气势胜,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酣畅恣肆,波澜起伏,结构谨严,妙喻连篇,旁征博引,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曾巩评论其文云:“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苏明允哀词》)这是对苏洵散文特色的准确概括。苏洵的散文在当时就颇具影响,对改变当时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自宋以后,明清各代作家均对其散文给予很高评价,把它作为学习的范本,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古诗见长。叶梦得《避暑录话》称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其《九日和魏公》诗有“佳节屡从愁里过,壮心时傍醉中来”句,时人称为“老健”;五古《欧阳永叔白兔》诗,结构谨严,形象生动,意味隽永;七古《赠陈景回》诗,波澜起伏,活泼跌宕而又情致委婉。在宋诗中亦堪称较好的篇章。苏洵的著述在宋代时即多次刊刻流传。据张方平称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易传》十卷(《文安先生墓表》)。《郡斋读书志》卷一九著录《嘉祐集》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同)。南宋绍熙间又有吴炎刊《东莱标注老泉先生文集》十二卷。现存《嘉祐集》(又称《苏老泉先生集》),卷帙颇有差异:宋刊巾箱本,为十四卷;明嘉靖间太原府刻本﹑弘治刻本,为十五卷;明凌蒙初朱墨本,为十三卷;明刊本﹑日本文政十三年刊本,为十六卷;清康熙三十七年邵仁泓辑刊本,为二十卷。今人整理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曾枣庄﹑金国永《嘉祐集笺注》。《全宋诗》卷三五一至三五二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九一八至九二七收其文十卷。事迹见欧阳修《苏君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乐全集》卷三九),《东都事略》卷一一四﹑《宋史》卷四四三本传。今人曾枣庄编有《苏洵年谱》﹑《苏洵诗文系年》,关贤柱编有《苏洵年谱》。(棘园)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