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耶律楚材 |
释义 | 耶律楚材 (1190——1244)契丹人,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父耶律履事金世宗,官至尚书右丞。楚材三岁而孤,长大后博极群书,兼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金时任开州同知﹑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占领燕京(今北京)后,他见重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寓阔台时任中书令,死后追封广宁王,谥文正。他事元太祖﹑太宗三十馀年,征讨之中,诸将争夺子女玉帛,他只取遗书药材,身后惟琴﹑阮十馀,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楚材对元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颇多建树,促进了蒙古统治者接受先进的汉族生产方式及文化。成吉思汗近臣以汉人无补于国为由,建议尽杀汉人,将田地废为牧场,有赖楚材力争,才避免了一场浩劫。他曾拜释秀行为师,王世禛《池北偶谈》称“其诗多禅悦之语”,不过虽出入佛典,但大旨必归于儒家风教。他从太祖西征,关河跋涉六万馀里,亲历塞外景观,异域风情,将这些见闻发为诗歌,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这些诗不但是歌颂西域的名作,也成了研究该地区历史﹑风俗的重要资料,如《赠高善长一百韵》中的“西域风情好,大率无蚕桑。家家值木绵,是为垅种羊”,诗中记叙了异于中原的风俗和出产,又解决了“垅种羊”(即木绵,棉花)为何物的问题,可纠前人有关注释之误。楚材西征诗写得气势磅薄,境界阔大,与一般描写边塞的诗歌不同,他突出塞外的奇崛,而不渲染它的荒凉。他的《西域河中十咏》则写得清新优美,对西域生活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还有部分诗歌感叹政治斗争的险恶。前人已经指出,他在人马倥偬,政事繁忙之馀,时有诗作,皆“信手拈来”,“若不用意为者”,因而其诗不事雕琢,语言通俗,是胸臆的自然流露。清四库馆臣评其诗“语语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练为工”,王士禛曾摘录他的诗,认为“颇有风味”,顾嗣立《元诗选》小传称他为蒙古王朝的“一代词臣”。楚材今存诗六百馀首,近体胜于古体,写景绝句颇有神韵。但诗歌语言少锤炼是其不足。其诗有不少是谈禅之作。著有《湛然居士集》十四卷,诗多于文。今有中华书局版﹑谢方点校本,点校者据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在诗文题后加了系年,又辑录若干正史外有关资料,作为附录。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元史》卷一四六﹑《元朝名臣事略》卷五﹑《蒙兀儿史记》卷四八﹑《新元史》卷一二七﹑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和《耶律文正公年谱馀记》。(史铁良)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