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羲之 |
释义 | 王羲之 (303—361)晋书法家﹑散文家﹑诗人。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幼讷于言,及长乃辩赡。年十三尝谒周𫖮,𫖮重之。又深为从伯王敦﹑王导所器。郗鉴使门人求女婿于导,导令往东厢自选。门生归谓鉴曰:“王氏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惟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访之,乃羲之,遂以女妻之。成帝咸康初,征西将军庾亮辟为参军,累迁长史。王导在世时,屡召之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六年(340),亮临终上疏荐之,称其清贵有鉴裁。约咸康八年(342)或稍后,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永和中,复授护军将军,又迁延不受命。扬州刺史殷浩素与之善,作书劝之。拜护军,求为宣城内史,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人习称王右军。永和八年(352),殷浩北伐,羲之以为必败,致书劝其与桓温协力,不听。又与谢尚书,请朝延惩奸吏﹑招流亡。九年三月,聚谢安等四十余人于山阴兰亭修禊,各赋诗,不成者罚酒。作者二十六人,共得诗四言二十二首,五言二十六首,集为一卷,今多存,为玄言诗大宗,亦多山水风物描写。羲之自为之序手写之。时人比为石崇金谷之会。与王述不协,乃于十一年称病辞官,并于父母墓前自誓不再出仕。会稽山水佳绝,名士孙绰﹑李充﹑许询﹑支遁多于屯筑室居之。羲之辞官后,以游览弋钓﹑采药服食自娱。穆帝升平五年(361),卒。年五十九。 羲之以书名,真﹑行﹑草﹑隶俱擅,后人推为“书圣”,古今一人。唐太宗尤好之。亦工诗文,以《兰亭集序》最为后人所称。其诗文多为书名所掩,亦为书名所彰,今存杂帖多达六百余条,即赖书法以传,颇可窥当日习俗﹑习语。有集十卷,佚。明人张溥辑集遗文为《王右军集》二卷,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严可均辑其文五卷,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诗三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