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湛若水 |
释义 | 湛若水 (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初名露,字民泽,改名雨,后定今名。广东广州府增城人。生于成化二年(1466)十月十三。父早丧,十四岁始入学,十六岁就读郡庠。弘治五年(1492)举乡荐,不入京应春官试而赴江门从陈献章游。数年日侍献章,究心性之学,献章视其为传人。十三年献章卒,庐墓三年,十七年始北上应试,就读于南京国子监。十八年张元祯﹑杨廷和主试春闱,置其二甲第三,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因得与王守仁﹑吕柟﹑王崇庆等人相与论道,声誉日隆,相从者甚众,学者称甘泉先生。正德七年(1512)奉使册封安南王,却其赠金,归作《南交赋》,便道奉母至京。母病卒,奉柩归葬,服满于西樵山建书院讲学。嘉靖元年(1522)回京复职,与修《武宗实录》,次年转翰林院侍读,三年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七年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次年转左,升南礼部尚书,又转南吏部﹑南兵部尚书。十九年七十五岁致仕,归广州,于府第旁建书院,又不时到广东各地讲学。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卒于广州,年九十五,归葬增城,赠太子少保,谥文简。中晚明讲学之风盛,若水与王守仁为同时大家,各立门户。王主“致良知”,湛主“随处体认天理”。平生著述甚富,刊本亦夥,择其要者有《三礼经传测》六十八卷《纂议》一卷﹑《诗釐正》二十卷﹑《古乐经传全书》二卷﹑《甘泉明论》十卷﹑《遵道录》十卷﹑《问辨录》六卷﹑《樵风》十卷﹑《扬子折衷》六卷等。《四库全书》经部收其《春秋正传》三十七卷,子部收其《格物通》一百卷。诗文著述主要有嘉靖八年刻《甘泉先生文录类选》二十一卷﹑嘉靖十四年刻《甘泉先生两都风咏》四卷,嘉靖十五年刻《甘泉先生文集》内编二十八卷外编十二卷,嘉靖十九年刻《泉翁大全集》八十五卷,嘉靖三十四年刻《甘泉先生续编大全》三十三卷,万历七年刻《湛甘泉先生文集》三十五卷等。文多语录,诗学陈献章﹑庄㫤一派。俞宪《盛明百家诗》后编录其诗百余首为《湛甘泉集》。顾起纶为其弟子,《国雅》卷六录其诗十首。李腾鹏《皇明诗统》卷三二录其诗六首。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二八录其诗二首,“诗话”云:“甘泉论诗,推崇定山(庄㫤)﹑白沙(陈献章),以定山为精金千练,谓‘诗法如是,学者亦必出于是’。” 清梁善长《广东诗粹》卷三录其诗十首。清末陈田《明诗纪事》丁签卷一三录其诗三首,按云:“甘泉诗莫名其体,似道家演诀而非诀,似释家说偈而非偈,盖参合宋《击壤》﹑明定山诸派而成者也。”清黄宗羲《明文海》录其文《南交赋》等二篇。清屈大均《广东文选》录其文二十二篇。生平见佚名《南京兵部尚书湛公若水传》(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四二)﹑郭棐《粤大记》卷一四﹑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五﹑何乔远《名山藏》卷七五﹑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七﹑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八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