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侯方域 |
释义 | 侯方域 (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诸生,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有的还曾入狱。侯方域少年即有才名。后到南京,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参与“留都防乱公揭”。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南明弘光立,马士英﹑阮大铖当政,侯方域出为史可法幕府于扬州。入清以后,于顺治八年时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有《壮悔堂文集》一○卷﹑《补遗》一卷﹑《四忆堂诗集》八卷。侯方域擅长散文,“始创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之日,遂以古文雄视一世”(邵长蘅《侯方域传》)。他从《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大家入手,早期所作尚流于华藻,功力不深,自谓“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与任王谷论文书》)。后来他肆力于学,显有进展,文章日臻妙境。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称侯之佳作:“奋迅驰骤,如雷电雨雹之至,飒然交下,可怖可愕;霅然而止。千里空碧。”(宋荦《三家文钞序》)其作品有人物传记,如《李姬传》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不惧权势所迫,不为财利所动,明识大义,重视气节,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如《马伶传》写伶人为追求精湛的演技,刻苦学艺,潜心研磨,情节曲折出奇,精神至为动人,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有论文书信,如《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答田中丞书》﹑《朋党论》﹑《王猛论》﹑《与方密之书》等,或痛斥权贵,冷嘲热讽,犀利逼人;或抒发情怀,深沉真切;或评说功过,褒贬忠奸,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豪宕流畅﹑纵横恣肆的特色。尤其是《与阮光禄书》,洋洋洒洒,词严气盛,挥斥鞭辟,痛快淋漓,颇有感人的力量。其余序文﹑祭文﹑墓志铭等各体文章,或谈艺论文,或悼念挚友﹑或揭露时弊,都显示出作者长于议论,善于叙事和描摹的特色。侯方域也能诗,学步杜甫,但成就不如其散文显著。五古《哀词·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开府都督淮扬诸军事史公可法》(有序)歌颂史可法的生平业迹,以为用兵不如诸葛亮,而死节则可拟为文天祥。被评为“称量确当”(徐恭士﹑宋荦等《四忆堂诗注语》)。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清史稿》文苑本传﹑邵长蘅《侯方域传》﹑侯洵《壮悔堂年谱》﹑郭绍虞《明代文人结社年表》与《明代的文人集团》﹑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吴正明)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