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殷浩 |
释义 | 殷浩 (?—362)晋玄学家﹑文人。字渊源,唐人避讳作深源﹑泉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生年﹑年岁不详。父羡,豫章太守。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善《老》﹑《易》,与谢安﹑刘惔﹑支遁﹑孙盛等俱为一时谈者之宗。晋明帝咸和中,入陶侃幕,后转入庾亮幕为记室参军。咸康四年(338)前后,为王导司徒参军。旋去职屏居幕所,徵之不起,前后近十年。穆帝永和二年(346),朝廷徵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以期扼制桓温。六年,进号中军将军。八年,率众北伐,以姚襄为前锋。九年,襄反,浩军败绩。十年,被废为庶人,徙居东阳信安。虽被黜放,口无怨言,谈咏不辍,复精读佛经,惟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其时桓温已总揽内外大权,以浩名德俱足为群僚仪型,乃议以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得书欣喜,答书,虑有谬误,封而复启者数十次,得失忐忑,匆遽昏乱中,竟以空函达温。温大怒,由是遂绝。哀帝隆和元年(362),卒。年约五十左右。一说,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卒。 浩以清谈见知于会稽王司马昱,《晋书》史臣言其“清徽雅量,众议悠归;高秩厚礼,不行而至”,既非桓温之敌,又丧北征之师,与王愆颇相类似。好玄谈,尤工才性之说。亦能文。在东阳送别其甥韩康伯,咏曹摅诗“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赏谢万,称其“文理转遒,成殊不易”,皆知味之言。有集四卷,佚。今存文二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