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孟轲 |
释义 | 孟轲 (前385—?)战国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或曰字子车,或曰字子舆,后人尊称孟子。邹(今山东邹县)人。卒年﹑年岁不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其生平极为简略,后人考辨则众说纷纭。杨伯峻《孟子译注·导言》综前人之说并《孟子》本书,略云孟子幼孤,受教于其母,及长,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齐威王时,游历至齐,经宋返邹,又至鲁,以臧仓之谮而不得见鲁平公,时年已七十。其后又游滕﹑魏﹑齐等国。其时各国务于攻伐,合纵连横,孟子以“仁﹑义”说诸侯,以此皆不见用。返邹,与弟子“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本传)。卒。年或过八十。刘向《列女传》记孟母三迁及因孟子废学而断机事,亦为后人所熟知。汉代又有《孟子外书》四篇,赵岐已视为伪作,弃而不注,书遂不传。 孟子本孔子之道,倡仁政﹑王道之说,标榜唐虞三代,后人奉为亚圣。《孟子》文体亦本《论语》而有发展,多以二人对话阐发旨义。文气或磅礴激切,或从容闲暇,皆因人因事而异。逻辑严密,说理透辟,又善设譬喻,时用寓言,以作点缀扶持。刘熙载《艺概·文概》称,“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其度越诸子处,乃在析义至精,不惟用法至密也”。后人习读,非仅以为儒家经典,亦且奉为文章典范,唐﹑宋古文大家如韩﹑苏﹑多得沾溉。南宋时,以《论语》﹑《孟子》与《礼记》中之《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为旧日士子必读之书。今存最早注本为东汉赵岐注,清人焦循《孟子正义》,集考订训诂之大成,较为通行。牛运震《孟子论文》以评点形式分析《孟子》散文,虽不脱八股习气而时见精釆。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排印本。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