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献堂 |
释义 | 林献堂 (1881—1956)名大椿,号灌园,献堂为其谱名。台湾台中雾峰乡人。原籍福建平和,先世于乾隆初迁台。七岁入家塾就何趋庭受业,十七岁,从白焕圃读经史。光绪三十三(1907)年游东京,交梁启超,秋归。宣统二年(1910)赴日留学。1913年返回祖国大陆,游历北京。1920年再赴东京,任东京台湾留学生组织新民会会长﹑“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专务理事﹑台湾文化协会总理,成为台湾民族运动的主要领导人。1922年,任《台湾民报》周刊社长。1927年5月与其子犹龙环游欧美,翌年四月至日本横滨,著《环球游记》,连载于《台湾民报》周刊。1929年创办《台湾新民报》社,任社长。1931年,与林柏寿等组台湾地方自治联盟。1936年到大陆访问,于演讲中称中国为祖国,被日本当局派人殴打。1937年春,为避台湾总督府迫害,至日本避难。三年后返台。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后历任省参议员﹑省府委员﹑省通志馆馆长等职务。1949年秋,辞职旅日。1956年卒于东京。工诗文。宣统二年(1910)加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诗社栎社,成为骨干。诗作多悲歌慷慨之什,多散佚。生前刊有《海上唱和集》。1974年,台湾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为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三册,收《海上唱和集》﹑《东游吟草》﹑《轶诗》及《环球游记》,由文海出版社出版。生平事迹见叶荣钟《林献堂先生年谱》(载《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秦贤次《林献堂》(载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二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等。(梁淑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