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时 |
释义 | 杨时 (1053——1135)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熙宁九年进士,初调官不赴,师事程颢﹑程颐近十年,闭门为学,世传“程门立雪”佳话。年四十后始出仕,为徐州司法参军,徙虔州,历知浏阳﹑余杭﹑萧山县,张舜民荐为荆州教授,后提举宫观。宣和中,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除迩英殿说书。靖康元年,拜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兼国子祭酒。力排和议,斥王安石为奸邪,与执政不和,乞致仕,提举嵩山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提举杭州洞霄宫,致仕,以著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尊为“程氏正宗”。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谥文靖。杨时为闽中理学之祖,为谏官敢言,不避权势,在靖康危难时屡上疏言事,集中《上渊圣皇帝疏》﹑《上钦宗皇帝疏》为开卷之作,论及宰执﹑军政﹑防城﹑割地求和等军国要事,言辞激切;《论时事札子》排斥和议,历论盐法﹑转般﹑籴买﹑坑冶﹑盗贼﹑边防﹑军制,《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奏疏“皆于时势安危,言之凿凿,亦尚非空谈性命,不达世变之论,盖瑕瑜并见,通蔽互形”,“本不以文章见重,而笃实质朴”(卷一五六)。这一论断较为确切。论王安石奸邪奏疏,尽管为后人所称道,但是党派门户之见过深,未免失之偏颇。其诗歌具有宋代理学家好发议论之通弊,清代纪昀评论其诗“板实乏韵,宋儒诗格多如斯,究非风雅的派”(《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二《寄长沙簿孙明远》),但他也有一些诗写得较为生动,《岳阳书事》诗描写洞庭湖景色阴晴晦明,曲尽其状而语亦浑成(《历代诗发》卷三○)。《含云寺书事六绝句》诗有“过客不须携鼓吹,野塘终日有鸣蛙”,“石上坐忘惊觉晚,山前明月伴人归”之句,宛然如唐诗风韵,绝无宋人习气(《徐氏笔精》卷四)。杨时著述有《三经义辨》﹑《论语解》﹑《经说》﹑《语录》﹑《二程粹言》等,现存《语录》﹑《二程粹言》,其馀已佚。又著有《龟山集》二十八卷(据《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宋史·艺文志》七署作三十五卷),至明代又增为四十二卷。文集现存三种版本:十六卷本,有明弘治十五年刊本;三十五卷本,有明正德十二年沈晖刊本;四十二卷本,有明万历十九年刊本﹑清顺治八年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一一四四至一一四八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二六七五至二七○二收其文二十八卷。事迹见胡安国《杨文靖公墓志铭》﹑《宋史》卷四二八本传,宋黄去疾编有《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清沈涵编有《杨龟山先生年谱》一卷。(棘园)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